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七〇 |
|
冬季戰役的戰略基礎 為了瞭解這次在南翼上的決定性戰役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包括著的危險程度,我們必須簡略的檢討在開始時的作戰形勢。 在1941年到1942年的冬季中,俄國的軍事資源只足以阻止德軍對於莫斯科的攻擊。於是到了1942年的夏季中,戰線又再度向東推進,最後終於達到了伏爾加河和高加索。 但是現在——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的冬季中——敵人終於感覺到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來從我們手中奪取主動權了。今後的問題就是在那一個冬天裡,否能採取決定性的步驟使德軍在東線遭受到失敗。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雖然慘重無比,但就整個戰爭而言,它還不能算是決定性的一擊,可是若德軍整個南翼被殲滅了,則即可以為俄軍對德國的勝利鋪路了。俄國最高統帥部有兩個理由可以希望在東線的南翼上達到這個目標。第一是俄國的兵力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第二是由於德國人的領導當局在斯大林格勒犯了極大的錯誤,所以使他們在作戰上居於有利的地位。俄國人毫無疑問在追求這個目標,儘管他們並未能獲得成功。 在1942年11月間,德軍的正面構成了一個寬廣的弧線,在高加索和烏克蘭東部的地區中,一直向東彎起,這條弧線的右翼在羅弗羅西斯克(Novorossisk)碰到了黑海,沿著A集團軍群(第17集團軍與第1裝甲集團軍)的正面通過高加索北部,但在東面卻並未實際與裡海接觸。 這條正面的縱深開放著的側面,面向南方,只有第16摩托化師在東面向著伏爾加河下游的方向上,擔負掩護的任務。這個師位置在依裡斯塔以東的卡米克大草原上。 B集團軍群的連續防線僅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的某一點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它退向頓河之上,然後沿著頓河直達沃羅涅什為止。在這個集團軍群之內,所有的部隊為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一個意大利和一個匈牙利集團軍,然後才是德國第2集團軍。德國兵力的主力過去幾個月來都陷在斯大林格勒的附近,所以其餘的正面,尤其是頓河一線,主要交由盟軍負責。在A集團軍群或B集團軍群正面的後方,根本上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預備隊。 敵軍方面,他們的各個集團軍組成了一個「高加索方面軍」,一個「西南方面軍」和一個「沃羅涅什方面軍」,不僅在第一線上擁有優勢的兵力,而且在所有這些集團軍群(即方面軍)和東線的中央或莫斯科地區中,以及其大後方地區中,也都有巨大的預備隊。 為了瞭解這種情況的真正危險,以及其對於敵方有利的程度,我們應該首先弄清一兩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距離。 從11月19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被擊潰的頓河地區中(即面對克裡門斯卡亞俄軍頓河橋頭陣地以及西方的地區)起,和從意大利集團軍在康桑斯卡亞(Kassanskaya)兩側所佔領的地區起,到羅斯托夫的頓河渡口為止,其間的距離只比185英里略多一點。不僅整個的A集團軍群,而且連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在內,其後方交通線都要通過羅斯托夫。但是A集團軍群的左翼距離羅斯托夫卻至少為375英里,而位置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第4裝甲集團軍也在大約250英里以外。 在更後方的地區中,德軍左翼的交通線又越過在查波羅齊(Zaporozhye)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epropetrovsk)的第聶伯河渡口。通過克裡米亞和越過刻赤海峽的聯繫也不十分有效。這些在德軍南翼後方的重要第聶伯河渡口距離斯大林格勒在440英里以外,而到高加索正面的左翼則更在560英里以上。另一方面,它們到頓河的敵軍正面,僅260英里,無論從康桑斯卡亞到查波羅齊,或從斯弗波達(Svoboda)到聶羅皮托夫斯克都是如此! 這種情況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我從個人經驗上瞭解得太清楚了。我在1941年的夏天,曾經率領第56裝甲軍從提爾希特進到芬斯克,在4天之中走過了190余英里的距離。而且當我如此前進時,還面對敵軍相當頑強的抵抗,都是目前意大利和匈牙利集團軍在頓河的抵抗所不能比擬的。而俄軍在其前線後方又還控制有許多預備隊,這也是我們在1942年冬季戰役中所沒有的。 除了戰略利益以外,俄軍還擁有巨大的數量優勢。當頓河集團軍群開始奮鬥之際,敵我兩軍兵力之比已見前章。在冬季中這種比例的發展,可以從下述兩個數字上來表示。在1943年3月間,南面集團軍群(以前的番號為頓河集團軍群)在從亞速海到哈爾科夫以北之間的長達435英里的正面,一共只有32個師的兵力。面對著這個地區,敵人在前線上或其後方都有341個大單位,分別由步兵師、裝甲或機械化旅和騎兵師所構成。 頓河集團軍群的戰鬥條件是經常受到兩個因素的支配: 第一點,一種壓倒性數量優勢。即使當這個集團軍群,受到第1裝甲集團軍的大部份,和陸軍總部所提供的新兵力的增強時,一共也只有3個德國集團軍,後來才增為4個。但是德軍對俄軍的比例卻仍為1比7。(俄國某些單位在數量上不及德軍一個師,這個事實已經計入)。 第二點,另外還有一個極大的內在戰略危險,敵軍的數量既然要比我們遠較強大,而且當我們的同盟軍崩潰之後,他們在此時也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同時他們達到德軍南翼生命線——羅斯托夫和第聶伯河渡口——的距離也遠較我們為近。 這兩個因素聯合在一起,即足以暗示德軍南翼所面臨的危險。一旦當其補給線被切斷之後,就會全部被迫退向艾左夫河或黑海的海岸上,而最終在那裡接受毀滅的命運——俄國的黑海艦隊也恰好能夠構成封鎖。等到頓河集團軍群及A集團軍群被毀滅之後,整個東線的命運遲早也就會註定了。 作戰政策的要點 基於上述的戰略情況分析,在1942-1943年冬季中的整個南翼戰役中,雙方的問題就都是一樣的。俄軍能否捕捉到德軍的南翼,來完成其趨向最後勝利的具有決定性步驟?德軍能否避免這個悲劇麼? 俄軍所採取的作戰計劃很明顯,那是德軍統帥部親自將一個好機會雙手奉上,他們當然欣然接受。俄軍第一步應圍殲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那是一種太自然的決定。 在其進一步的作戰中,敵人準備利用其在羅意匈三國部隊地區中的壓倒性成功,一再增大其打擊的力量和範圍,以從北面和西面迂回德軍的南翼。他的目標是首先切斷這一翼與其交通地區之間的聯繫,而把它包圍在海岸之上。因為德軍的南翼已經被其最高統帥部丟在太遠的地方,所以這種戰略觀念更顯得非常有希望。 在德軍方面,所要決定的問題就困難得多了,由我們自己的疏忽以及敵軍在斯大林格勒兩側地區內獲得了的首次意外成功,遂使我們處於極大的危險中。可是從全盤戰略情況上看來,在敵人發動攻擊的第一天,我們的最高統帥部就應該認清這個事態的嚴重,設想到它會怎樣的發展,尤其是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所面臨的危險是多麼的巨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