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二七


  這種指揮形式,其結果就是如我在上文中所說的,當西戰場的戰役結束之後,我們馬上就面對著下一步驟應如何進行的問題。

  除此以外,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又有兩個新的事實要應付:

  1. 有一個尚未擊敗的英國存在著,它還是不願意與德國媾和。

  2. 我們的新鄰國俄國有出面干涉的危險,不管它現在如何裝著愛好和平。在1939年11月間,當希特勒強調說明在西線有速戰速決的必要時,他也就早已認清了這個威脅的存在。

  基於這兩個事實,很明顯第三帝國的最迫切任務就是應該趕緊結束與英國的戰爭,只有這樣才能使斯大林錯過漁翁得利的機會。

  假使無法使英德之間獲得諒解,則德國必須要嘗試用軍事實力消滅其最後的對手——英國。這實在是一個悲劇,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雙方都不曾企圖用常識作基礎,一勞永逸地決定今後歐洲的命運。一點都不假,希特勒願意避免與英國之間的生死決鬥,因為他的真正目標是在東面。

  不過在法國戰役結束之後,他在德國國會中所發表的和平試探講話卻未免太空泛,不可能引起良好反應。此外,希特勒此時因勝而驕,對於他自己的必勝已經具有狂熱的信心,所以即使對方同意和談,他是否肯接受一個以理智和正義為基礎的和約也似乎還頗有疑問。而且更進一步,他現在也已經是他自己行為的俘虜,他已經把波蘭的一半和波羅的海國家都送給了俄國,只有用一次新的戰爭才能收回這些土地。他容許意大利貪食法國的領土,使他自己對於其同盟國具有依賴作用。最後,自從吞併捷克之後,他在全世界上的信用已經破產,即使他願意簽訂任何協定,可是卻不會有人願意再相信他。

  假使希特勒在擊敗了法國之後,能用談判的手段建立一個合理的和平,則德國人民對他就會高呼萬歲。

  德國人並不想把那些波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土地併入帝國版圖之內,他們也不想收回過去曾經一度屬￿神聖羅馬帝國的地區。所謂優秀種族應該支配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觀念,除了少數狂熱的黨徒以外在德國並沒有人對它加以認真的考慮。希特勒只要吹一聲口哨,命令他的宣傳隊向後轉,則德國人民擁護合理和平的呼聲馬上就會自動表現出來。

  不過在另一方面,英國的民族性——丘吉爾個人就是標準代表——卻很可能阻止英國人在戰爭的這個階段中或任何以後的階段中,對一個合理的和平解決作任何認真的考慮。英國人的韌性是很值得敬佩的,當他們一旦投入了戰鬥,不管當前的情況是如何艱險,他們都有打到底的決心。尤其是他們只知道無條件痛恨希特勒和他的政權,還有所謂「普魯士主義」,但卻忽視了俄國是一個更壞的政治制度,對於歐洲也是一個更大的威脅。此外英國政策也還有一種傳統的偏見,即維持歐洲的力量平衡。英國投入戰爭的最後動機即為重建這種平衡,因為德國在歐陸上太強大了,所以英國才要求擊敗它。英國人卻不曾認清世界局勢已經改變了,俄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大害,所以世界性的力量平衡才是更大的需要。

  除此以外,丘吉爾這個人也許具有過份的戰士氣質。他的心目中所注意的問題就只是戰鬥和最後的勝利,其視線不曾超過軍事目標透入政治的領域。僅僅在幾年以後,當俄國人已經進入了巴爾幹,丘吉爾才開始注意到此種發展的危險,可是到了此時,他卻已經鬥不過羅斯福與斯大林的聯合勢力。

  此外,像丘吉爾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忽視俄國對於德國所具有的潛在威脅作用。不過專就戰爭而論,他卻認為這是對於英國有利的。相反,他卻從來不曾想到,若是此時與德國妥協言和,則不久兩個極權國家就會互相火並。事實上,丘吉爾對於德俄兩國的強弱若能作冷靜的估計,他就一定會認清這是一個二虎相鬥兩敗俱傷的局勢。所以這個局勢的結果會自動使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成為世界的主宰——姑不說這個鬥爭足以決定這兩個極權統治者的最後命運。

  在一個獨裁、思想鬥爭、和「十字軍」的時代中,群眾的感情被放縱的宣傳所操縱,所謂「理性」簡直已經不存在。所以對於雙方人民和整個歐洲而言都至為不幸,英德兩國終於沒有其他的路好走,只好繼續打下去。

  所以在西線戰役結束之後,德國最高統帥部對於下一步驟的問題的答案還是繼續對英國作戰。但是由於事實上德國方面並無一個超出了歐陸西戰場以外的戰爭計劃,所以也就註定了要產生嚴重的後果。現在當希特勒考慮入侵英國的計劃時(他卻並未真正下決心),一切達到這個目標的實際準備卻都沒有完成。因此,我們錯過了一個立即利用英國弱點的最好機會。現在才開始準備,終於浪費了許多的時間,結果使任何登陸的成功僅僅因為天氣的原因都變得大有疑問了。

  這個最後的事實,再加上其他的因素(下文中將詳述),終於使希特勒有了理由(或者可以說是藉口)放棄其侵英的計劃,直接轉頭去打擊俄國。這個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我尚未說明這個決定性改變的理由前,我覺得應首先分析,假使希特勒終於發動對英之戰,其成功的機會又有多大?

  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第一是切斷其海上補給線迫使英國人屈膝。因為德國現在已經完全據有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海岸,可以用它們來當作空中和潛艇戰的基地,所以就這點而言,德國的是比較有利的。

  而資源方面卻不那麼有利。就海軍而言,潛艇的數量距離適當的標準還差得太遠了,而重型軍艦更談不上,尤其是航空母艦,即使對於潛艇戰而言,這些軍艦的合作也是必要的。此外,當我們尚未能使英國空軍喪失作用之前,英國的反潛防禦也還是會較占上風。至於說到空軍方面,它的任務應該分為下述三個方面:

  1. 獲得制空權,至少應能消滅英國空軍參加反潛戰的能力。

  2. 癱瘓英國的港口。

  3. 與我方潛艇有效的合作,攻擊敵人的船隻。

  實際上,這些工作也就等於是要壓倒英國空軍,並毀滅它的生產中心。

  不列顛之戰足以證明,在1940年德國空軍還並無能力達到這個目標。假使在那一年8、9兩個月的天氣不那樣壞,又或是德國不把它的注意力從與英國空軍的戰鬥改變為對倫敦的攻擊,結果是否會不同,卻是無法斷定的事情。

  不過總而言之,由於德國的轟炸機數量非常有限,而遠程戰鬥機又極缺乏,所以在1940年的夏季要想迅速壓倒英國空軍和毀滅生產中心似乎是不可能的。戰鬥如果單憑物質資源的數量來決定,那麼所需時間和力量常會超出原有的估計。若雙方多少是勢均力敵時,則戰鬥就只有憑藉優越的領導,才能達到速決的目的,而很少是靠實力的對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