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克·吐溫 | 上頁 下頁 |
一八 |
|
§第四章 永恆的碑文 如何評價馬克·吐溫一生的創作?傳統式的中國的「外國文學史」總愛把他的創作分為幾個時期:19世紀60年代為早期。在這一時期,馬克·吐溫的作品以輕鬆幽默的筆墨對資本主義社會投機取巧的風氣、迷信落後的習俗、小市民的庸俗習氣都做了嘲諷和揭發,但是由於他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著幻想,所以挖掘得還不夠深,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說《競選州長》(1870)和《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70年代是馬克·吐溫創作的中期,也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他在這一時期,加深了對資本主義美國的認識,以更加辛辣有力的筆鋒,描寫了美國齷齪的社會。 這一時期,他的創作以長篇小說為主,主要有《鍍金時代》(1873)、《湯姆·索亞歷險記》(1876)、《哈克貝利·費恩》(1884)、《在亞瑟王朝裡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1889)等。9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馬克·吐溫的創作也轉入第三個時期,在這個階段中,馬克·吐溫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他積極支持廣大殖民地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奴役的鬥爭。他的創作也轉而以遊記、雜文和評論為主,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19世紀對20世紀的歡迎詞》(1901)、中篇小說《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1899)、雜文《人是什麼?》,1907年以後開始撰寫口授《自傳》。 這樣的劃分也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許多問題我們依據這個脈絡是說不清楚的。比如說,為什麼他的長篇特別集中在中期?當時的文學評論家把他稱為「美國的伏爾泰」,是反映他的整個創作,還是某一時期的創作? 一個人的創作是不能割裂的,相對于一個作家的整個創作過程,任何一種階段性的劃分都顯得過於武斷。和這種自以為清醒判定的分期相比,也許把握一個作家創作的全貌並從中理出他創作中永恆追求的東西似乎更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家是不需要評論的,只要他的作品有人看,有人讀。一個作家的創作就是對他進行蓋棺定論的永遠的碑文。 對於我們來說,馬克·吐溫早已成為歷史。他對現世的影響,人們對他的評價,在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支配下自然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同為歷史的過客,我們對馬克·吐溫的最為聰明的認識也只能限於對他的創作的描述,而且是一種一般性的描述,因為這樣也許會客觀一些。 魯迅指出,馬克·吐溫「成為幽默家,是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著哀怨,含著諷刺,則是不甘於這樣的生活的緣故」。他正是因為「不甘於這樣的生活,才對資本主義的醜惡現實給予多方面的揭露和諷刺,描繪出一幅美國資本主義黑暗現實的圖畫,這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的美國,提供了有益的佐證。稍具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他不僅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就是在世界文學畫廊裡,他的獨具一格的藝術創作,也佔有無比重要的地位。」 他的創作,不僅典型地描述了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美國社會的幾乎各個階層的生活,更完整地再現了當時的時代。他所創造的「鍍金時代」甚至被歷史學家沿用作概括資本主義競爭階段的專用名詞。 《競選州長》(1870)是馬克·吐溫早期的一篇優秀短篇小說。作品主人公作為獨立党的候選人參加了紐約州長的競選,自信「聲望很好」。但是不久,參加競選的共和黨和民主黨利用報紙以選民的名義接二連三地給他扣上「偽證犯」、「小偷」、「盜竊犯」、「舞弊分子」等等莫須有的罪名,並在公開場合對他進行人身攻擊,搞得他聲名狼藉,迫使他不得不聲明退出競選。作者利用這一候選人進退的側面,緊緊抓住資產階級報紙專事造謠、誣陷這一特徵,有力地揭露素稱「最民主」的美國「民主」選舉的虛偽,指出它不過是對人民的欺騙與愚弄。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反映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為了開發本土,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從各方面招募工人。幾萬名華工也被招募到美國,從事開疆修路的繁重勞動。這篇作品是由一個天真老實的華工艾頌喜的幾封信組成的。他聽信了美國是「人間天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謊言,背井離鄉,遠渡重洋,應募來到美國尋找幸福,他剛到美國的港口,就遭到警察的棍打、腳踢,行李也被沒收。踏上美國的陸地後,不但遭到狗咬,還被送進監獄。艾頌喜的遭遇就是當時華工在美國的典型遭遇。作品以理想的「美好」與現實的可怕,加以鮮明對照,用喜劇的情節突出了華工艾頌喜的苦難。 馬克·吐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是與另一作家合寫的。小說通過霍金斯一家投靠親戚的故事,描寫美國南北戰爭後政治上的腐敗現象和投機風氣。從馬克·吐溫執筆的章節看來,他主要創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塞勒斯和狄爾活綏。塞勒斯是個小市民,家裡窮得飯也吃不上,他還一天到晚做發財夢。馬克·吐溫把他處境的窮困和幻想的可笑進行對照,創造了幻想發財的小市民形象。狄爾活綏是企業家兼政客。他買賣選票,投機欺詐,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是個典型的政客。作者通過這個人物,揭露了西部投機家、東部企業家和政府官吏怎樣三位一體掠奪國家和人民的財富。小說在這方面的描寫都有史實根據。當時報刊揭發了政府機關許多貪污受賄的醜聞,馬克·吐溫把這些現象通過藝術誇張手法表現出來,證明所謂資本主義競爭的70年代並非「黃金時代」而是「鍍金時代」。 與同時代作家相比,馬克·吐溫的小說,極為完美地體現了當時美國整個社會的「時代精神」,也是他對人類文學的最大貢獻。這一特點最為典型的還表現在馬克·吐溫的兩部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及《哈克貝利·費恩》與當時那段歷史的關係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