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克思 | 上頁 下頁
二七


  1865年年底這部著作便已寫成,但完成的只是一大堆草稿,除了馬克思自己以外,這是任何人——甚至恩格斯——也不能為之加工付印的。從1866年1月到1867年3月這一期間,馬克思從這批浩瀚的草稿中去粗取精,把《資本論》第一卷加工成為一件精美的「完整的藝術品」。這是他的卓越的工作才能的輝煌證明,因為在這一年又三個月期間內他經常鬧病,有時(例如,1866年2月)甚至是致命的險症,累累的債務壓得他「頭昏」;最後,籌備「國際」的日內瓦代表大會也占去了他很多時間。

  1866年11月,第一批原稿寄給了漢堡的民主著作出版家奧托·邁斯納,這人曾經出版過恩格斯論普魯士軍事問題的小冊子。1867年4月中旬,馬克思親自把其餘的原稿帶到漢堡。邁斯納是一個「很不錯的人」,稍事談判之後就把一切問題都談妥了。

  在等待初校樣期間——書是在萊比錫刊印的——馬克思到漢諾威去訪問他的朋友庫格曼,在那裡受到好客的庫格曼一家的極其殷勤的款待。馬克思在庫格曼家裡度過了幾個幸福的星期,他自己認為這是「在生活的荒漠中所遇到的最美麗和最使人流連的綠洲」。

  馬克思在他的著作的第一章中重新綜述了他在1859年出版的一本書中關於商品和貨幣所做的闡述。

  這樣做不僅是為求完備,而且也是因為,甚至最聰明的人也不能完全正確地理解這個問題,——而這也就是說,在敘述中,特別是在分析商品的時候,是存在著缺點的。

  單就文筆而論,這第一章實際上是馬克思作品中的最為出色的作品之一。他接著就探討了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假如在商品流通中是相等的價值進行交換,那麼貨幣所有者怎麼能在按照商品價值買賣商品時從流通中取得比他投入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呢?他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在現存的社會關係下面,貨幣所有者在商品市場上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商品,而這種商品的消費乃是一種新價值的泉源。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

  在闡明了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合理的工資理論。商品的價格是它的價值的貨幣表現,而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出現在商品市場上的不是勞動本身,而是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工人;而勞動則是通過勞動力這個商品的消費而產生的。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不可分離的尺度,但它本身並沒有價值。然而表面看來,勞動卻似乎由於工資償付了,因為工人總是在完工以後才得到自己的工資的。工資這個形式抹去了工作日分為有償勞動和無償勞動的一切痕跡。這就發生了與奴隸制下相反的情況。在奴隸勞動的情況下,甚至奴隸只是用來補償自己而勞動的那一部分工作日,看來也似乎是為主人的勞動。

  表面看來,他的全部勞動都是無償的。相反地,在雇傭勞動制度下,甚至剩餘勞動亦即無償勞動,也表現為有償的。前者是財產關係掩蓋了奴隸為自己的勞動,後者是貨幣關係掩蓋了雇傭工人的白白的勞動。由此可見,——馬克思說道,——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轉化為工資的形式,亦即轉化為勞動本身的價值和價格的形式,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這種表現形式掩蓋了真實的關係,造成了截然相反的關係的假像,然而不論是工人或資本家的一切法律觀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騙局以及它所造成的一切關於自由的錯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詭辯,卻都是建立在這種表現形式上的。

  在第一卷中馬克思研究了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問題:財富是從哪裡產生的?利潤的泉源是什麼?在馬克思以前,這個問題是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來解答的。

  在《資本論》第一卷裡面,我們始終置身於勞動的場所,即個別工廠、礦山或現代農業企業中。馬克思在這裡所得出的結論對於每一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是適用的。雖然他所談到的僅僅是作為整個生產方式的典型的個別資本,但是當我們讀完這一卷時,我們就可以弄清楚每天產生利潤的情況,透徹地識破剝削的底蘊。在我們面前是堆積如山的、還浸透著工人汗水的剛剛出廠的各種商品,我們可以從它們身上清楚地分辨出為無產者的無償勞動所創造,而又像整個商品一樣合法地轉化為資本家財產的那一部分價值。我們在這裡親手接觸到了剝削的根。

  新的日益深入的研究、纏綿的疾病以至死亡,使他未能把整個著作徹底完成,而只得由恩格斯從他的朋友的未完成的遺稿中編成後兩卷。這些手稿是一些筆記、梗概、劄記,既有理路連貫的篇章,也有只供研究者本人利用的簡短草稿。總之,這是從1861年到1878年這一長時期(儘管其間有過一些久暫不一的中斷)中所進行的巨大腦力勞動的成果。

  這些情況說明,我們不應到《資本論》後兩卷中去尋求政治經濟學上一切最重要問題的完滿的現成的答案,而只應去尋求一部分這樣的問題的提法,以及有關應該按照什麼方向去探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指示。

  正像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一樣,他的這部主要著作也不是包含著一成不變的最後真理的聖經;但它卻是啟發進一步的思考、促進進一步的研究和為真理而鬥爭的不竭的泉源。

  這些情況也說明,為什麼第二卷和第三卷在外觀上、在文采上,不像第一卷那樣完美、那樣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回答了這些問題。

  馬克思在第一卷中分析了資本的生產和利潤的生產的秘密,在第二卷中敘述了資本在工廠和商品市場之間、社會的生產和消費之間運動,而在第三卷中則研究了利潤的分配。他在進行這種研究時仍然遵守了同樣的三個基本條件:(1)資本主義社會中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遵循著確定的、經常起作用的、雖然是沒有為當事者所意識到的規律;(2)經濟關係不是建立在掠奪和盜竊這種暴力方法之上的;(3)某種社會理性對於整體的有計劃的作用是不存在的。馬克思以透徹的邏輯性和明晰性僅僅從交換的結構,換言之,從價值規律和由此而推演出來的剩餘價值規律,引伸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切現象和關係通觀馬克思的這一著作的整體,可以說,包含著關於價值規律、工資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第一卷揭示了現代社會的基礎;而第二、三卷則展示了這一基礎之上的各層建築。或者,可以用另一種比喻來說,第一卷揭露了社會機體的製造生命汁液的心臟,而第二、三卷則說明了整個機體直到表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

  實際上,第二卷和第三卷使我們能夠極深刻地洞察危機的本質。危機不過是資本的運動的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個運動在追求積累、追求增值的發狂般的、貪而無厭的衝動的驅使下,通常總是很快地突破消費的一切界限,不管消費怎樣由於某一個別社會階層購買力的提高或由於獲得了完全新的銷售市場而急遽地擴大。因此,應該拋棄那種隱藏在通行的工會宣傳背後的思想,即認為資本和勞動之間存在著利益的協調,而只是由於企業主的短見才看不到它。同時也應該放棄醫治資本主義的疾病——它的經濟無政府狀態——的任何希望。雇傭工人爭取提高物質生活的鬥爭,在自己的思想武庫中有著千百種真正精稅的武器,而無須借助於理論上不通和實踐上暖昧的論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