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克思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1857年的危機並沒有像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待的那樣演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但是這一危機依然產生了革命的後果,不過這些後果只是表現為王朝的興替而已。意大利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相繼形成;法蘭西帝國從世界舞臺上消失得無影無蹤。德國也開始了民族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相信德國的民族運動是貨真價實的。按照他們的意見,這一運動是「自然地、本能地、直接地」發生的,並且可以吸引那些反對政府的人們。他們認為德國的這一民族運動從一開頭就對奧地利在意大利的異國統治和意大利爭取獨立的運動採取冷淡的態度;人民的本能要求為反對路易·波拿巴而鬥爭,為反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傳統而鬥爭,而且他們的要求是正當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法俄同盟對德國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寫道,第二帝國的財政狀況和國內政治狀況已達到危急的地步,而只有對外戰爭才能使波拿巴的政變在法國所確立的統治以及反革命在歐洲的統治苟延殘喘。他擔心意大利的解放只能給波拿巴以藉口來繼續壓迫法國,使意大利受他自己的統治,把法國的「自然疆界」向德國方面推移,變奧地利為俄國的工具,並且把一場合法的或非法的為反革命而進行的戰爭強加在人民頭上。 正像在第二個小冊子裡所指出的,恩格斯把德意志聯邦幫助奧地利的行動看成是一個決定性的關頭,因為那時俄國將出現在戰場上,以便使法國侵佔萊茵河左岸,而自己也可以在土耳其放手行動。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德國各邦政府,特別是柏林的那些「自作聰明的人們」將會使奧地利任憑命運的擺佈。因為他們歡迎那把萊茵河左岸讓給了法國的巴塞爾和約的締結。而當奧地利人在烏爾姆和奧斯特爾利茨被打敗的時候,他們也暗中感到十分歡喜。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民族運動必定能推動德意志各邦的政府前進。為此恩格斯曾用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如果法國人和俄國人同時進攻我們,如果我們面臨著滅亡的危險,那末戰爭對我們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所有的政黨,從當前執政的政黨到齊茨和勃魯姆都將要在這種絕望狀態中垮掉,而人民為了拯救自己必將求助於最有果敢行為的政黨。」 意大利戰爭的兩面性質在流亡者中間引起了舊的矛盾和新的混亂。正當意大利的和法國的流亡者反對意大利的解放運動同法國的波拿巴政變合流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德國流亡者卻想重複他們過去的錯誤。他們念念不忘靠攝政王的恩典而開始新紀元,指望他們自己也能分沾到這個新紀元的一點恩惠。金克爾是這種思想的代言人。 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丈夫的馬克思夫人,由於福格特的「卑鄙攻擊所造成的極大煩惱」,比馬克思本人更為痛苦。這些攻擊使得她許多夜裡不能成眠。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勇地忍受了一切並且細心地謄寫了付印的大量原稿,可是,工作剛一結束她就病倒了。 請來的醫生說她患了天花,孩子們必須立刻離開家裡。 可怕的日子到來了。李卜克內西夫婦把孩子們帶到自己家裡去,而馬克思和琳蘅·德穆特則擔負了照顧病人的任務。劇痛、失眠,對寸步不離病床的丈夫感到的萬分擔心,還有她那雖然神志始終清醒,但是失去了一切外部感覺的病情,這一切都使他痛苦難忍。 直到一個星期之後,才多虧過去種過兩次牛痘而有了轉機。 對荷蘭的舅父菲力浦斯所進行的「打劫」是相當成功的。馬克思從荷蘭到柏林去,為的是實現拉薩爾過去多次談起的一個計劃——創辦自己的黨機關報。 在1859年危機時期,人們特別強烈地感到必須辦這樣一個機關報,而由於1861年1月國王威廉即位時頒佈的大赦令,出版這樣的機關報的可能性就出現了。大赦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那裡面有不少圈套和陰謀,然而它依然使得《新萊茵報》的前編輯們能夠返回德國。 拉薩爾在柏林「十分友好地」接待了馬克思,但是這座「城市」在馬克思「個人看來仍是討厭的」。這裡沒有任何高明的政策,卻有同警察的無聊爭吵和軍人同文官之間的傾軋。「柏林盛行一種傲慢無禮而輕浮的風氣。議會受到蔑視。」甚至同1848年的協商派(他們當然也並非巨人)相比,擁有西姆桑和芬克之流的普魯士下院在馬克思看來也不過是「官廳和學校的奇妙的混合物」。在這班侏儒的肮髒小屋裡,唯一比較出色的人物是一方面的瓦爾德克和另一方面的瓦蓋納和唐·吉訶德式的馮·勃蘭肯堡。然而馬克思依然覺得,他大體上感受到了自由思想的氣氛,以及大多數公眾對資產階級報刊的強烈不滿;各階層的人都認為大難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認為,在秋天即將舉行的選舉中,先前的那些協商派,也就是被國王當作紅色共和主義者而加以畏懼的人,毫無疑問會當選,而在討論新的軍事撥款的時候,鬥爭將突然地爆發起來。因此,馬克思認為拉薩爾關於出版報紙的想法是可以考慮的。 馬克思離開柏林之後就到了萊茵省,在科倫訪問了自己的老朋友,大特利爾探望了高齡的母親,她的晚年就是在那裡度過的。5月初,馬克思返回了倫敦。 他希望他的一家能最後不再受窮,他能夠完成自己的著作。在柏林,他在幾經失敗之後,同《新聞報》的編輯部建立了關係。編輯部答應為他的每一篇社論付一英鎊的稿費,為他的每一篇通訊付半英鎊的稿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