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克思 | 上頁 下頁
一三


  最後,生產資本的增長迫使它為市場進行越來越多的生產,而市場的需要卻是它所不知道的。生產越是超過需要,供給就越是竭力強行製造需求,而危機這種工業上的地震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猛烈;在危機中,工業界只是由於埋葬掉一部分財富、產品以至生產力才得以維持下去。資本家不光靠剝削勞動來生活;這個顯貴而殘酷的統治者還要把自己奴隸的屍體,即在危機時期死掉的大批工人的屍體,也隨身帶到墳墓中去陪葬。馬克思作出結論說:如果說資本增長得迅速,那麼工人之間的競爭就增長得更迅速無比,也就是說,工人階級就業和獲得生活資料的機會就縮減得越厲害。但儘管如此,資本的迅速增長對雇傭勞動卻是最有利的條件。

  在這斯間,《共產黨宣言》的原稿已經寄往倫敦付印。

  一部分準備工作是在第一次代表大會後完成的,這次代表大會曾決定把共產黨綱領的討論移到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去進行。這項任務自然要由運動的理論家來執行,於是馬克思、恩格斯和赫斯便擬出了幾份草稿。

  恩格斯的這份草案還完全是用問答體寫的,恩格斯的草案要比在內容上和它完全一致的《共產黨宣言》的原稿更適合些。他認為,把共產主義作為一個世界歷史現象表現出來的宣言,按照希望歷史家的定義,應當是一部永垂不朽的作品,而不是一本供瀏覽的論戰性的小冊子。

  《共產黨宣言》的古典形式本身確實使它在世界文獻中佔有一個鞏固的地位。但這絕不等於說某些蠢人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些人抽出個別的詞句,想據以證明《共產黨宣言》的作者們剽竊了卡萊爾、吉本、西斯蒙第或其他人的著作。這樣的指責是不折不扣的招搖撞騙。《宣言》完全是一部獨立的、獨創的作品。

  只有一點是無可懷疑的,那就是,《宣言》中所包含的思想,沒有一種不是馬克思或恩格斯在他們過去的各種著作中表述過的。《宣言》並不是一種新的啟示,它只是在一面極小的而又一塵不染的明鏡中反映了作者們的新的世界觀。根據文章的風格來判斷,馬克思大概在最後的修改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不過從恩格斯的草案也可以看出,恩格斯在理解方面並不低於馬克思,因此他理應被認為是《共產黨宣言》的同等權利的作者。

  《共產黨宣言》中所列舉的為數不多的工人政黨的萌芽,是同這一論斷特別有矛盾的。甚至這些黨派中最重要的一個,英國的憲章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小資產階級分子的影響,更不用說法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黨了。瑞士的激進黨人以及那些把農民解放看成是民族解放的必要條件的波蘭革命者,當時還只不過是牆上的影子罷了。《宣言》的作者們後來自己也指出,當時無產階級運動傳播的範圍是多麼狹小,並且特別著重指出這個運動在俄國和美國都還不存在,「當時,俄國是歐洲一切反動勢力的最後一支龐大後備軍,而向美國境內移民又疏散了歐洲無產階級的過剩力量。

  這兩個國家都曾向歐洲供給原料,同時又充當著歐洲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因此,這兩個國家不管怎樣都是當時歐洲現存秩序的支柱。」在後來的30年中,尤其是在現時,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多麼大的變化啊!《宣言》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具有的那種「高度的革命作用」,事實上比《宣言》的作者們所預料的要經久得多。但是,難道這點就足以把《宣言》駁倒嗎?

  談到這一點,應該著重指出下面這個事實:《宣言》第一章中所包含的關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氣勢磅礴而引人入勝的描述,是再真實不過的,雖然關於這個鬥爭的敘述有點過於籠統。現在已經不能把下述事實當做一種普遍現象:現代工人和以前的被壓迫階級不同,那些階級至少還有能夠維持他們那奴隸般生存的條件,而現代工人卻不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上升,而是每況愈下地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的水平以下。雖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表現出這種趨勢,但是工人階級廣大階層就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也畢竟為自己爭得了甚至高於小資產階級居民階層生活條件的生存條件。

  當然,不應當像資產階級批評家一樣由此得出結論說,《共產黨宣言》所宣佈的「貧困化理論」是站不住腳的。斷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群眾陷於貧困的這個理論,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以前很久,甚至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寫作以前就有了。社會主義思想家、激進的政治家,甚至首先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曾發揮了這個理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企圖美化「貧困化理論」,把它說成是永恆的自然規律。「貧困化理論」反映了一定的實踐,甚至統治階級的立法碰到這種實踐也免不了要栽跟頭。統治階級制定了濟貧法並且為貧民建造了許多巴士底獄,在那裡面,貧窮被看成是窮人的罪過並因而受到懲罰。馬克思和恩格斯絕不是這種「貧困化理論」的發明者,相反地,他們從一開始就反對它。當然,他們並不否認群眾貧困化這個本身無可懷疑的公認的事實,不過他們證明,貧困化不是永恆的自然規律,而是一個完全可以消除的歷史現象,這種現象將被產生它的一種生產方式的後果所消滅。

  在這方面,《宣言》只有一點是可以指責的,即它還沒有完全擺脫資產階級的「貧困化理論」的觀點。

  《宣言》仍舊從李嘉圖的工資規律出發,因而過分輕視了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鬥爭和工會組織,認為它們實質上只是為政治性的階級鬥爭進行操練和演習的戰場。英國的十小時工作日法案,當時還沒有像後來那樣被他們看成是「原則的勝利」。當時在他們看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個法案僅僅是加在大工業身上的一個反動的桎梏。總之,《宣言》還不承認工廠法和工會組織是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鬥爭的一些手段;這一鬥爭必然要把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而且這一鬥爭必須進行到底,直到實現了自己的最終目的,否則千辛萬苦贏得的最初成果也將會失去。

  因此,《宣言》過於片面地、只是從政治革命的觀點來考察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產生貧困一事的反應。作者們把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視為範例,他們預料,將進行幾十年的國內戰爭和民族戰爭,而在這種溫室的條件下,無產階級將迅速地達到政治上的成熟。當作者們談到德國共產黨的任務的時候,他們的觀點表現得非常明確。《宣言》主張,只要資產階級採取革命的行為,無產階級就同資產階級一起去反對君主專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市儈。同時,《宣言》又教導說,一分鐘也不要忘記,必須培養無產階級盡可能明確地認識他們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敵對關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