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第七章 足陷朝鮮 §朝鮮風雲 仁川登陸 當麥克阿瑟在日本掀起反共高潮之時,與之一海之隔的朝鮮點燃了冷戰的火焰,成為舉世矚目的東西方鬥爭的焦點。 朝鮮原是日本佔領國,直到日本投降後,才從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噩運並未就此結束。這個半島以北緯38°線為界,被分裂成南、北兩個朝鮮。 這條線從此成為政治鬥爭的發源地。 1948年,南北朝鮮分別成立後,雙方均宣稱對整個朝鮮擁有統轄權,都在進行統一準備。北朝鮮曾主張自主和平的統一;南朝鮮則堅持「北進統一」 的政策,得到了價值1億美元以上的美軍剩餘裝備,在美軍的指導下加緊了戰爭準備,到1949年8月,南朝鮮總兵力共9.8萬人。面對武力威脅,北朝鮮決心針鋒相對,必要時以民族解放戰爭完成祖國統一。 到戰爭爆發前,朝鮮人民軍共13.5萬人。 6月25日,朝鮮北南雙方終於爆發全面的內戰。 朝鮮人民軍以破竹之勢向南方挺進,開始了祖國統一戰爭。6個半小時後,當麥克阿瑟在東京得到北朝鮮進攻的消息後,對此並不十分在意。他相信經他締造的南朝鮮軍隊能夠振作起來,並堅持下去,而且他對朝鮮也不負有法律責任。華盛頓此前將麥克阿瑟在朝鮮的責任明確地限定為:在動亂情況下撤出美國平民和軍事人員。因此,這時有權下達的命令僅是在必要時撤出美國人。根據日益嚴重的局勢,麥克阿瑟命令向南朝鮮軍隊運送補給。 在華盛頓,國務卿艾奇遜在同杜魯門磋商後,操縱安理會通過一項決議,呼籲立即停火,北朝鮮軍隊撤回三八線,並要求所有成員國為聯合國執行這一決議提供一切援助。「提供一切援助」這幾個字不久成為美國全面干涉朝鮮的法律依據。 美國之所以迅速推翻把朝鮮「置於腦後」的政策,是它戰後推行冷戰政策及年初調整遠東戰略的必然結果。杜魯門曾公開聲稱,他之所以決定介入這場衝突,並不單為了一個小小的韓國,而是要借題發揮,遏制共產主義勢力。 這樣,年已70歲高齡,在陸軍服役了50年的麥克阿瑟,在一生中第三次遇上了真槍真炮的戰爭。 但是這麼一個重大決定,竟然沒有人同他進行磋商,他又一次受到輕視。雖然如此,他還是以特有的精力和獻身精神投身于這項工作。6月28日朝鮮人民軍攻佔了漢城。麥克阿瑟決定飛往朝鮮對局勢作第一手調查。那架著名的「巴丹」再次把麥克阿瑟送去參戰。 在朝鮮戰場,他目睹了南朝鮮軍隊如何地潰不成軍和搖搖欲墜的防線。之後,他向華盛頓發出一封悲觀的報告。他在報告的結尾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建議:「守住目前戰線和在今後能夠奪回失地的唯一保證,就是向朝鮮戰區派進美國地面部隊。」但是,華盛頓猶豫不決,許多人不願走的太遠。經過多次討論後,6月30日華盛頓最終同意派陸軍進入朝鮮戰場。 陸軍官方歷史學者寫道:「顯而易見,是麥克阿瑟將軍使天平偏向了支持部隊投入戰鬥的一邊。」 麥克阿瑟選中由迪安少將指揮的24師首先行動。 7月1日該師被空運至朝鮮。7月5日上午,朝鮮人民軍向美軍陣地發起攻擊,結果陣地被突破,迪安被俘,其他人員傷亡極為嚴重。實際上美第24師被消滅了。 美軍初戰失利,使麥克阿瑟不得不重新評估朝鮮人民軍的力量。麥克阿瑟告訴華盛頓,北朝鮮軍隊可以和「上次大戰中任何時期的優秀軍隊相媲美」。他開始向華盛頓提出大量措詞強硬的要求,要求增派飛機、軍艦和部隊,並且要「抓住太平洋中的每一條船,把大量支援物資送到遠東來」。華盛頓不願意這樣全面地介入朝鮮戰爭,許多決策者認為這很可能是蘇聯聲東擊西的一招」,旨在把美軍吸引在那裡,從而減少美在歐洲和別的地區已經很少的力量。對於這些要求,華盛頓方面未予答覆,而是於7月8日送給他一個聯合國軍司令的頭銜。 與此同時,情報官員指出,已鞏固的中國共產黨政權正準備進攻臺灣,消滅蔣的殘餘的國民黨軍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