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麥帥揮師 每戰每捷 自巴布亞戰役勝利後,麥克阿瑟一掃自巴丹失敗以來的抑鬱心情,精神大振。如今已是63歲的他,腰杆筆直,步履輕快。勝利的喜悅使他又恢復了以往的幽默感,甚至在記者招待會上同記者們打趣、開玩笑。但在下屬面前依然保持著那種可敬而不可近的姿態,冷淡而孤傲。現在他開始考慮下一步作戰行動了,這一行動本來早在半年前就計劃實施了。但經過半年多的布納、瓜島苦戰,他開始變得信心不那麼足了,認識到僅靠有限的兵力大膽地去奪取既定的日軍據點是不夠的。因而,他打電報給馬歇爾,再次要求向西南太平洋方向增援部隊。馬歇爾也不再吝嗇,他為麥克阿瑟派來了援軍——陸軍中將沃爾特·克魯格,並由他任美第6集團軍司令。該軍團下轄部隊除第1軍外,還有威名遠揚的第1海軍陸戰師。 1943年3月,應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邀請,麥克阿瑟、尼米茲和哈爾西派代表去華盛頓,商談1943年太平洋戰役的特種戰術目標。肯尼和薩瑟蘭代表麥克阿瑟去華盛頓。會議決定:主要目標仍是臘包爾。為了解決相互協同支援及作戰時間等問題,4月15日,哈爾西飛往布裡斯班,同麥克阿瑟進行了第一次會晤。這次會見很快使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哈爾西的驍勇好鬥與麥克阿瑟的大將之風珠聯璧合。經過了三天的討論,他們制定出了一份詳細的計劃——「車輪」行動方案。該計劃將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相繼進行13次兩栖登陸。 麥克阿瑟的整個作戰計劃在隨後的實施過程中又經歷了多次修改。首先是在8月中旬,美英兩國的軍事首腦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了代號為「四分儀」的會議。會議認為麥克阿瑟應當繞過臘包爾而置之不理,就是說「車輪計劃」的終點將不是臘包爾,而分別是新不列顛島的南部和布幹維爾島。臘包爾將被甩到後面孤立起來,使之失去作用,自行崩潰。在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首次會晤,討論了盟軍1944年戰略計劃。 早在5月中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的「三叉戟」會議,以為通往東京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海軍金上將提出的在中太平洋逐個爭奪島嶼,然後推進到臺灣,最後奪占日本;另一條是麥克阿瑟提出的在西南太平洋,在重要目標的外圍做跳躍式進攻,經過新幾內亞、菲律賓、臺灣、直指日本。這也就是所謂「蛙跳戰術」。這次會議雖然重申了太平洋戰區兩路並進的方針,但又把重點轉移到了中太平洋。這樣,如果中太平洋艦隊進展迅猛的話,就使他進攻菲律賓的行動失去必要性。麥克阿瑟感到非常沮喪。但這也就逼迫他必須想方設法加快自己的進攻速度。只有加快「車輪計劃」的實施速度,他才能夠實現重返菲律賓的夢想。 經過6個月的作戰間歇之後,麥克阿瑟於1943年6月30日發起了強大的「車輪」戰役。這是戰爭史上最為複雜的一次軍事行動。其作戰線綿延近1000英里陸地和海域。投入作戰的有來自許多國家的上萬名士兵、飛行員、水手,數百架飛機、幾百艘艦隻和潛艇。這些部隊形成兩把巨大的鉗子,旨在包圍臘包爾:一支部隊指向所羅門群島,另一支指向新幾內亞東海岸。 在右翼的所羅門群島,哈爾西的兩栖部隊在未經直接火力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在新喬治亞島登陸,並順利奪占了灘頭陸地。然而此後的進展受挫,使部隊陷入了殘酷的叢林戰。哈爾西出動了全部的地面部隊,與敵人進行逐點爭奪戰。經過10天的苦苦拼殺到8月5日最後拿下了這個堅固的要塞。哈爾西的下一個目標是奪取科隆阿拉島。但是該島地勢險惡,深溝高壘遍佈其中。鑒於已被迫推遲近一個月,哈爾西唯恐再出現一次進展緩慢的局面。於是他決定跳過這座有重兵防守的島嶼,而在力量較為薄弱的韋拉拉弗拉島登陸,並於8月15日輕而易舉拿下該島。被孤立在科隆阿拉島的日軍由於糧道已斷,面臨著被餓死的危險,不得不進行撤退,這樣一舉兩得,使新喬治亞群島完全掌握在盟軍手中。接著11月1日哈爾西攻其不備,在布幹維爾島西岸的奧古斯塔皇后灣登陸,並建立了堅固的環形防禦陣地。 為配合登陸作戰,11月5日和11日哈爾西兩次出動航母艦載機對集結于臘包爾港內的日艦隊進行轟炸,共炸傷巡洋艦6艘、驅逐艦4艘,使臘包爾成了日本的「小珍珠港」。至12月下旬,布幹維爾島上的美軍已增至4.4萬人,牢牢控制了該島的西海岸。雖然戰鬥一直進行到第二年春,但島上殘餘日軍已不構成威脅。 在西南太平洋左翼的新幾內亞,克魯格率領「白楊樹部隊」毫不費力地登上了基裡維納島和伍德拉克島接下來的目標是奪取萊城和薩拉馬瓦,而萊城是首要目標。7月,麥克阿瑟命部隊佯攻薩拉馬瓦,以給日軍造成假像。同時,他下令出動飛機對遠近的日軍機場進行猛烈轟炸。這一著果然見效,日軍不得不調遣萊城守軍從陸路進行增援,從而減弱了萊城的防禦。 9月4日清晨,在精過周密佈署後,對萊城的進攻終於打響了。由於天公作美,大霧彌漫。萊城以東登陸的澳軍第9師和美軍第41師幾乎未遭到任何抵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