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一八


  這時,一種新的威脅出現了。「卡斯特」的密碼破譯人員在聚精會神地傾聽著拉包爾頻繁的報務活動,發現日軍正打算在莫爾斯比港右翼的米爾恩灣實施二線登陸。那裡有一個比莫爾斯比港還要好的良港,麥克阿瑟已經在那裡開始修建他的三個機場。如果這些地方落在日本人手中,將是件災難性的事件:日軍轟炸機就可能威脅到麥克阿瑟在澳大利亞東北部、莫爾斯比港、瓜達卡納爾等地新建的空軍基地。從米爾恩灣出發,可輕而易舉地實施兩栖登陸作戰,奪取只有230英里的莫爾斯比港。

  這一次,麥克阿瑟相信密碼破譯人員了,並秘密地向那裡增援部隊。這樣一來,日本人上當了。他們嚴重地低估了米爾恩灣的防禦力量。8月25日,他們用1500人實施登陸,遇到了頑強而猛烈的地面抗擊和空中襲擊。四天后,他們有770人增援登陸,但也無濟於事。經過大約一個星期的激戰之後,日軍命令殘存的部隊撤退,留下了600具屍體。

  這次很少為人所知的戰役可以說是某種里程碑,是日軍在這次戰爭中首次被阻止在海灘上。這次勝利,像珊瑚海和中途島一樣,從根本上說又是「卡斯特」

  密碼破譯人員的勝利。但由於密碼破譯絕對保密,所以那些設計勝利藍圖的人根本就沒有得到任何榮譽。

  這時在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的第7師已經趕到,成功地將堀井富太朗親率的部隊阻止在莫爾斯比港背後20英里高的山脊上。麥克阿瑟開始制定反攻計劃。

  他分兵三路:第1路從科科達小路追擊敵人;第2路採用迂回戰術,從莫爾茲比港以東翻越歐文·斯坦利嶺,從背後切斷日軍的退路,將日軍在回到布納前合圍在平地上;第3路從米爾恩灣沿巴布亞海岸向布納進行側面交鋒。這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尤其是第二條線,意味著盟軍要像日軍一樣接受艱難山路的考驗。

  日軍邊打邊撤,而參加合圍作戰的部隊卻經歷了最艱苦的磨煉和考驗:雨下個不停,山道泥濘,深水過膝,再加上皮膚病和蚊蟲的叮咬,使本來就艱辛的長途跋涉變得更加漫長,這是一條比「該死的敵人」

  更「該死」的山道。士兵們精疲力盡,只得在叢林中爬行,這使他們的身上長滿了痛苦不堪的叢林瘡。由於空投物資分散,補給又跟不上,導致行軍速度減慢,未能合圍堀井的部隊,日軍成了漏網之魚,並與布納守軍部隊會師。

  11月14日,麥克阿瑟下令按照原計劃執行。

  第一和第三路分別由澳軍第7師和美軍第32師從北面及南面攻擊布納。領命而去的將士受初期勝利的鼓舞,士氣高昂,可他們哪裡知道,一場血戰在等待著他們,這場可怕戰爭甚至要比歐文·斯坦利泥濘的山嶺更令人詛咒!

  11月16日,美軍向盤踞在布納的日軍發起了總攻。部隊分兵幾路向各自目標靠攏。日軍在灘頭陣地修築防禦工事,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築起地堡和機槍掩體,使任何的正面進攻都處於交叉火力網中,而從側面進攻則會陷入泥潭,自取滅亡。不僅地理環境於美澳軍不利,就是天時也來作對。持續的高溫和連陰雨使部隊近乎癱瘓。由於穿越叢林,涉過沼澤時,已耗盡了精力,如此一來,更是大傷元氣,寸步難行,近乎處於停滯狀態。

  在這一危極時刻,麥克阿瑟想起了早已被冷落一旁的艾克爾伯格,指望他能像他的「秘密武器」而在戰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奉命在澳洲訓練41師的艾克爾伯格被請回莫爾茲比港。臨別時,麥克阿瑟直接了當地說:「去拿下布納,否則別活著見我。」

  在惡劣環境中苦熬的前線將士們,由於疾病橫行、食物不足而完全喪失了鬥志。他們根本沒有打仗的念頭和前進的動力,甚至於明知敵人躲在樹背後,也不願開槍射擊。面對這種可悲的局面,艾克爾伯格立刻進行了整頓,他先撤了以哈丁為首的一批平庸之輩,調整了指揮系統,重新部署了作戰計劃,改善後勤供應,補充了武器裝備。

  12月5日,兵精糧足的32師重新投入戰鬥。

  經過殊死拼殺後終於奪取了戈納。但盟軍只是在名義上奪取了戈納和布納,在布納附近還有上萬日軍守在堅固陣地上。要最終把日軍趕走還要有一段艱苦的過程。在此後的戰鬥中,幾乎是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甚至出現了令人「絕望的局面」。直到聖誕節後的1月3日,形勢才逐漸明朗,1月22日,美澳軍全殲尚未撤走的日軍,使巴布亞戰役很快宣告勝利。

  在瓜島方面不甘心失敗的日軍捲土重來,開始對瓜島展開新的攻勢。12月中旬,日軍的進攻受挫,節節敗退。死傷無數。這迫使日軍做出停戰決定。瓜島戰役隨著日軍的撤離而告結束。

  瓜島及巴布亞戰役的勝利是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戰略轉折點,日軍由全面的進攻轉入全面的防禦。他們所損失的不光是日本將士的性命及其精銳的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他們士氣,而且就此一蹶不振,壯志難酬。

  戰爭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日軍的頑強抵抗即深深地震憾了麥克阿瑟,要打敗日本,並非如意料中那麼「一推就倒」。而是需要動用全國人民的愛國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