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爾薩斯 | 上頁 下頁
三〇


  馬爾薩斯認為,國內糧食產出決定長期的人口增長。也是其他產業發展的最終限制,因為農業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基礎。所以,忽視農業,較多地倚重製造業、商業,勢必影響人口和財富的長期增長。由此,馬爾薩斯反對通過對外貿易從各個國家獲得糧食維持迅速增加的工業人口,以減輕本國由於土地資源的日趨耗竭而形成的增長制約的觀點。他指出,放棄農業、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這樣做等於把自身的發展寄託於一個外國農業增長的基礎之上。當糧食出口國生產發生蕭條、或彼此交換的工業品或農業品之間存在的有利價格比率喪失之時,必然影響到工業國人口和生產的擴張水平,資本和人口的增長也就會趨於停滯。總之,依賴一個不受本國控制的不確定的外部市場會使很大一部分人口「遭受工業國家在商業途徑上必然遭到的波動和變化」,只有發展農業,實現本國糧食自給,才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但是馬爾薩斯又指出,如果一個國家以農業為主也不利於經濟的發展,還必須有與農業規模相適應的工業才行。這是因為儘管糧食增長和人口增長的極限是與土地資源耗竭聯繫在一起,然而土地生產力並不是決定產出量的唯一條件,還必然對農產品有足夠的有效的需求,農業產量才可能達到土地生產力允許的最大程度。而工業發展的作用不僅在於可為農業增加資本品的投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工業發展起來能夠形成一種工農產品之間相互需求。在馬爾薩斯看來,通過這一相互需求維持一個穩定或上升的價格水平,對於保持增長的利潤動力十分重要。因此,「每一個領土國家,在它向富庶進展的自然過程中,應當為自己生產工業品。」這樣,土地產品就能在國內找到現成的市場;並且這樣的一個市場特別有利於資本的不斷增加。他還認為,由於工農業「齊頭並進」有利於財富的增長,人口增長的極限便可向前推移,從而工農業平衡增長的國家有著和單獨發展工業或單獨發展農業的國家不同的增長極限。馬爾薩斯的這些觀點,足以表明他對產業平衡增長的重視程度。

  產業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比例或速率才是平衡增長,馬爾薩斯並沒有明確表達。但他指出,應使「農業與工業並駕齊驅,並使農業與工業兩個階級之間能保持一種更大的平衡」。而且必須使商業和工業方面的人口與農業人口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如果再考慮工農業兩大部門產品必須形成相互有效需求的觀點,馬爾薩斯所謂平衡增長就會有工農業之間產值比率不變、增長速度一致的絕對含義。顯然,這不符合經濟增長的史實。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和人均收入的增長,農業總產值比重必然出現下降。所以現代產業平衡增長無非是指按產品根據各自需求的收入彈性增加產出量。

  馬爾薩斯之所以賦予平衡增長上述含義,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在於其人口增長的假定:既然勞動人口只要具有糊口水平以上的生活資料就會增長,那麼對農產品的需求就決不會隨收入水平上升而縮小。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馬爾薩斯確信農業只要在國外穀物不自由進口的情況下,必然會與工業一起平衡增長。由此可見,雖然馬爾薩斯的平衡增長的內涵與經濟生活必然趨勢並不相符,但卻是與他的理論體系一致的。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馬爾薩斯強調工農業平衡增長,無視增長過程中經濟結構自在轉變的事實,並不符合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他無非是想通過產業之間的平衡增長,來創造出一種較穩定持久的產出擴張。但是,他是把創造增長刺激的任務放在資產階級化的土地貴族身上,放在非生產階級身上,從而使他不可能像李嘉圖那樣把這種寄生階級作為社會的贅瘤加以批判。不過,馬爾薩斯產業平衡增長思想卻為後來強調部門平衡發展對均衡增長起重要作用的發展,為經濟學家們提供了一種早期的理論依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