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爾薩斯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但是,馬爾薩斯認為這種局面在任何國家從來沒有過,實際上也永遠不能達到。在現實的經濟增長中,容易發生的是不同於靜止局面的「早熟停滯」狀況,即在自然資源還沒有充分利用時,人口和資本的增長就已受到了抑制,甚至原有的財富和人口都發生顯著衰退的現象。這樣,馬爾薩斯就把增長過程的停頓分為兩類。其一是任何國家,由於獲得生活資料的困難最後一定會出現一個比較停滯的時期;其二是由於缺乏有效需求,往往也會造成類似的停滯現象,即「早熟的停滯」,它涉及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處於不發達階段的國家所出現的「早熟停滯」。馬爾薩斯認為當時的波蘭就屬這一類型。其特點是國家還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之下,土地由農奴耕種,勞動產品完全屬農奴主。在這種情況下,「財產所有制和人民的奴役狀況對於任何種類的產業都不能起鼓勵作用。」並且,剩餘產品的分配也極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地主除豢養一大批食客外,就別無其它辦法來花掉他們的進款;另一方面,很少有人能夠積累新的資本和增加對勞動的需求。所以,國內顯然就沒有一批人對土地的剩餘產品形成充分的需求。於是,潛在的資源長期處於沉睡狀態,多少年後依然貧困,人口稀少。馬爾薩斯認為這類國家經濟增長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發展工商業,擴大資本主義部門,從而提高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通過這個過程便可漸漸走出長期停滯的狀態。 第二種情況,處於工商業發展階段的國家出現的「早熟停滯」。其特徵是在土地尚未利用,即經濟還沒有發展到受資源制約的地步,便出現了利潤低落,隨之而來產生了對勞動的需求疲軟、資本和人口增長日趨緩慢的局面,即「財富的增進——在時期還不成熟的時候就遭到阻礙」。馬爾薩斯把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按馬爾薩斯的分析,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從事生產性勞動的那些人產生的消費和需求,決不會單獨形成積累資本和使用資本的動機;而人口、資本、技術改良、土地資源這些對生產最有利的發展要素只傾向於便利供給,而與需求無關,它們不可能單獨地對財富的不斷增長提供充分的刺激。 由於沒有足夠的有效需求,經濟增長的刺激與來源就難以得到保證。 馬爾薩斯認為,為了保證財富的不斷增長,生產能力和分配手段必須結合,而分配手段的目的在於達到一種「適度儲蓄」。具體說來就是通過三種形式:地產的分割、擴充國內外商業、保護和發展非生產消費來減少儲蓄,提高有效需求程度。地產的分割有助於重新分配大土地所有主的收入,從而有可能產生較多的中產階級,強化消費傾向;國內外商業擴充無疑可以增加社會對產品的需求,刺激消費。而作用最主要的莫過於保護和發展非生產性的消費。這種消費主要以賦稅收入為基礎。來自利潤和地租的賦稅,又把購買力直接打入市場,可達到雙重效果,「早熟停滯「便得到克服。這說明,馬爾薩斯全然低估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無法克服的困難。 馬爾薩斯儘管意識到總需求不足必然會導致增長過程中斷,出現「早熟停滯」,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但他錯誤地利用這種矛盾來論證一切非生產階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這些階級非生產的花費對持久增長的重要性,這充分表明了他為寄生階級辯護的立場。 除了強調有效需求對經濟持久穩定增長的重要性以外,馬爾薩斯還提出一種農業、製造業之間平衡增長的觀點。 在論述產業平衡問題時,馬爾薩斯是在英國的特定背景之下強調產業平衡的。當時英國農業產值儘管在國民經濟中居領先地位,但在近50年內已發生大幅度下降;而製造業不論從產值的比重,還是從就業人口所占比例看,進展都十分快。產業資產階級為了保持工業的高增長,希望從海外獲得廉價穀物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土地貴族則從自身利益出發,反對穀物自由進口,以此來保護日趨沒落的農業。馬爾薩斯主張產業平衡增長的思想,就成為後者手中的理論武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