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爾薩斯 | 上頁 下頁 |
二六 |
|
§土地貴族的孝子賢孫 19世紀20年代,薩伊、李嘉圖、詹姆斯·穆勒等人否認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的可能性。理由是商品與商品相交換,無異於商品以商品來購買,買和賣是均衡的,供給和需求也是平衡的,所以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馬爾薩斯駁斥了這種錯誤理論,認為商品同商品交換的理論是錯誤的。他說:「事實上,商品決不都是和商品交換,很多商品是直接和生產性勞動或私人服務相交換的。顯然,這很多的商品,和他們所要交換的勞動比較起來,它們的價值可能因過剩而下跌,正像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與勞動或貨幣比較起來,會因供給過剩而下跌一樣。」馬爾薩斯正確地認為把商品交換簡化為物物交換,毫無根據地把貨幣抽象掉是沒有道理的,譬如說:「當一啤酒花種植者運1萬袋啤酒花到威希爾市場上去時,他決不會想到帽與鞋的供應情況,正像他不會想到太陽上的黑子一樣。那麼他想到的究竟是什麼呢?他想用啤酒花換什麼呢?穆勒先生的意見似乎是:如果說他所需要的是貨幣,那就說明說話的人對政治經濟學一竅不通。然而我個人寧可讓人說成一竅不通,也仍然毫不猶豫地明確指出,他所需要的的確是貨幣;並且還要說,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他送上市場進行交換的大宗商品必須換取貨幣,否則他就不能進行他的啤酒花種植。」 因此他認為在消費和生產、需求和供給之間必然存在著矛盾,正是這種矛盾將導致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 馬爾薩斯從西斯蒙第那裡抄來了「消費不足」的危機的觀點,反對李嘉圖、薩伊等人否認危機的看法,但他承認危機的目的卻與西斯蒙第完全不同。西斯蒙第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和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他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新原理》一書中,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各生產者之間完全受自由競爭的支配,使用機器進行生產,企業不斷集中,這一切都造成了生產的無限擴大。但是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又使得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生產勞動者卻收入不足,日益貧困。 這樣就破壞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比例,縮小了國內市場,使產品實現遇到了嚴重的障礙,因而必然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但馬爾薩斯作為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的辯護人,掩飾和抹殺資本主義的矛盾是他的天職。他提及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需求和供給的矛盾,但並不批判它。其目的在於證明土地貴族、國王、神甫,以及形形色色的寄生階級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極端重要性。他斷言,正是他們只買不賣,只需求而不供給,才使商品、利潤得以實現。 這樣一來馬爾薩斯就可以大搖大擺地吹捧土地貴族,論證土地貴族和地租的極端重要性。他說:「因此,必須有一個相當大的階級,他們願意也能夠消費掉比他們所生產的數量更多的物質財富,否則商人階級就不能繼續有利地生產多於他們所消費的數量。在這個階級中,地主無疑地居於顯著的地位;但是,假如地主沒有他們所養活的大批從事私人服務的人手的幫助,單靠他們自己的消費就不足以保持和增加產品的價值,並且不能使產品數量的增加足以抵消其價格的下降而有餘。」如何解決有效需求的問題,也就是消除生產過剩的危機問題。 馬爾薩斯認為要促進生產的持續發展,保證財富的不斷增長,就必須經常保持足夠的有效需求。在馬爾薩斯看來,單純的社會生產力,是不能刺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的。他認為就財富的生產來說,「最有利的三種重大因素是:資本的積累、土地的肥力和節約勞動的新發明」。但這三大因素能夠便利生產,增加供給,然而卻不能對需求提供刺激,它們與需求無關。增大的供給沒有與之相適應的需求增加,就會出現供給超過需求而引起產品價格下降,使資本家不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利潤,這樣生產就不能持續地按比例發展,並往往會造成產品過剩,發生生產過剩危機,阻礙財富的增長。因此,必須提高對產品的有效需求。 馬爾薩斯指出:「對於決定於分配的產品價值的增加,最有利的因素是:(1)地產的分割;(2)國內和國外貿易;(3)使社會中占適當比例的一部分人從事於私人服務,或者可能以其他方式提出對物質產品的需求,而不直接參與產品的供給。」在這裡的第一條措施是土地財產的分割,就是要鞏固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