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爾薩斯 | 上頁 下頁
一一


  §反科學的「人口自然規律」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洋洋數萬言,但實際他的基本思想用幾句話就可以概括:人口增長和生活資料的增長必須保持平衡,但人口增長總是優勢於生活資料的增長,因而食物不足,必然產生饑餓、貧窮、失業乃至戰爭。所以,必須採取積極的抑制和預防的抑制,把多餘的人口消滅掉。

  馬爾薩斯人口原理的反科學的實質,首先表現於他把人口現象看成是自然現象,把人口規律說成是超越社會制度的永恆的自然規律。馬爾薩斯完全抹殺了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抹殺了人類要滿足其食欲和性欲都必須通過一定的社會條件、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這一事實,歪曲人口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真實意義。

  人活著就要吃飯,沒有生活資料就不能生存;人類還要延續後代,就要結婚,就要生兒育女,這是無可異議的,用中國古話說就是「食色性也」。然而問題不在於說明這種眾所周知的事情,而在於說明人類怎樣生產、交往和分配生活資料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下去延續後代。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有兩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方式中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資料的生產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人的生物學行為總是受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性質及其相互矛盾運動的影響和制約,在階級社會中,要受階級鬥爭的影響和制約。馬爾薩斯卻把人等同於一般的生物,從純生物學的角度來考察人口規律,而完全撇開人的社會性,是根本錯誤的。要說明生活資料是怎樣生產和分配的,就必須研究特寫的社會經濟制度。同樣,人口狀況也是受社會經濟制度制約的,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具有不同的人口規律。所以離開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談論人類生存必需生活資料、兩性間必然存在情欲,是毫無價值的。

  人口狀況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沒有一定數量人口的存在也就談不上物質資料的生產。但是人口的數量只構成社會歷史發展的前提或必要條件,而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因為人口狀況本身不能說明:為什麼在一定歷史階段只能是這一種社會生產方式而不是別的社會生產方式,為什麼人口狀況不同的地區可以有相同的社會制度,而人口狀況相似的地區卻存在著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如中國和印度人口狀況相似,社會制度卻迥然各異。因此,人口密度不能說明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人口多的國家不一定是社會制度先進的國家,而人口少的國家不一定是社會制度落後的國家。人口密度的高低和人口數量的增減不能成為社會革命的原因,也不能說明社會制度的更替。

  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只是社會內部分工的一個重要的物質前提。社會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只能是人們為了維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謀取方式,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口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口本身也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不同生產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特殊的人口規律。

  離開了生產方式、離開了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階級,人口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在階級社會裡,人口是由不同階級構成的,階級地位不同,人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道德觀念、政治思想以及人口增殖狀況也就迥然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不同的人口規律,如奴隸社會的人口規律、封建社會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口規律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人口規律。拋開特定的生產方式,也就說不上什麼人口規律。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卻把人等同於一般的生物,從純生物學的角度來考察人口規律,而完全撇開人的社會性,這是根本錯誤的離開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抽象地談論生活資料的增長和人的情欲,是毫無意義的。

  其次,馬爾薩斯的「兩個級數」和「三個命題」,也同樣犯了把人口現象看作自然現象而抹殺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作用的錯誤。人口按幾何級數率增長所假設的「無所妨礙」的前提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馬爾薩斯自己也很清楚,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無所妨礙」的人口增長,並且承認它要受窮困生活所帶來的困難的限制。馬爾薩斯在虛構的前提上論證「兩個級數」,無非企圖用以證明:人口過剩以及由此造成的失業和貧困是「人口法則」的必然結果,是任何社會所無法避免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