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麥克阿瑟將軍傳 | 上頁 下頁
一六三


  麥克阿瑟繼續飛往舊金山,在飛機到達以前,他就完成了致國會的演說稿。儘管麥克阿瑟一家抵達這座海灣邊上的城市時已經是深夜了,但有50萬人早已在此迎候。第二天,他在城市中心廣場發表了簡短的演說,其間他不斷地被人們的「我們要麥克阿瑟當總統」的呼聲所打斷。但是在他的演說中,他宣佈:「無論怎麼樣,我都沒有從政的願望。我不但不想從政,而且我還希望我的名字永遠不以任何一種政治的方式被使用,我所持有的惟一政見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那就是『願上帝保佑美國!」

  他又從舊金山飛往華盛頓,去國會發表演說。當他的飛機在華盛頓機場著陸時,馬歇爾、佈雷德利、科林斯以及十幾位三星中將或四星上將在機場迎接。在麥克阿瑟看來,這更像一種具有諷刺意義的虛偽的表演。他確信馬歇爾和佈雷德利是這個陰謀的兩個最重要的參與者(跟杜魯門和艾奇遜是一丘之貉),這個陰謀不僅導致了他的下野,還導致了美國的安全政策對共產主義的姑息。他始終堅信要不是因為他們耍陰謀,他本來是可以打贏朝鮮戰爭的。即使如此,他還是微笑著和馬歇爾與佈雷德利握手,扮演著他自己的那個角色,就像他們強迫自己扮演他們的角色一樣,就是為了拍照和做給子孫後代們看的。

  麥克阿瑟在國會的演講不是早期電視的史詩般的時刻。那種圓形屏幕的「石器時代的電視」上先是閃爍著大寫的「H」代表「歷史」,然後在數百萬美國人的眼中出現一個佈滿皺紋的、不可磨滅的臉,那張臉講述著一段真實的傳奇和活生生地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神話。麥克阿瑟講了大約一個半小時,他主要談了亞洲:亞洲現在的貧窮,戰爭對它的破壞,以及它將變得多麼重要。他特別著重地談到中國,它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從貧窮挨打的狀態發展成為有可能獨霸亞洲的國家。這就是中國,它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一個民族主義國家,一個軍事強國。他斷言支撐朝鮮戰爭的真正幕後力量是中國而不是蘇聯。只有運用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對抗中國,才有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麥克阿瑟的演講不時被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打斷。此時此刻,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樣歡呼雀躍,大聲喝彩,熱情洋溢,場上一片沸騰。

  麥克阿瑟抱怨沒有給自己的部隊派增援力量,並指責強加在他這個戰場指揮官身上的種種限制。直抒胸臆之後,他用一段感人至深的告別辭作精彩的結束語:「我52年的軍旅生涯就要結束了。我在世紀之交以前參軍,圓了我少年時代的希望與夢想。自從我在西點軍校的『大平原』操場上宣誓以來,世界上發生了許多次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希望與夢想很早就被遺忘了。但我仍然記得那時候最流行的一首歌謠,唱起那首歌來就讓人倍感自豪——『老戰士永遠不會死,只會悄然隱去。』正像這個歌謠所說的一樣,我這個老戰士現在也要結束我的軍旅生涯,要隱退了。我想說,上帝的光明讓我這個老戰士看清了自己的職責,這個老戰士曾努力盡職。再見。」

  觀眾席傳來大聲的呼叫:「不!不!」一場發自內心而全無掩飾的情感風暴席捲了這位頭髮花白、令人敬畏的老紳士。眾議院發言人喬·馬丁——這個將麥克阿瑟的信公開的人,從某種意義上造成了這一幕。他在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中從未親眼目睹如此洶湧澎湃的情感。他後來告訴一位朋友說:「當麥克阿瑟結束演講時,眾議院中民主黨這一邊沒有一個人不是熱淚盈眶……而在共和黨那邊,沒有一張臉上是幹的。」

  麥克阿瑟的父親步入成年後對中國非常著迷。麥克阿瑟繼承了父親對這個泱泱大國的興趣,父親有許多關於中國的書籍,中國是麥克阿瑟特別希望瞭解的一個專題。儘管父子倆在理性上都對中國有濃厚的興趣,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1950年11月對中國的嚴重誤解。出於憤怒和羞愧。麥克阿瑟一心要讓中國人為他們自己對他和他的軍隊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

  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每當他受到攻擊的時候,他就會本能地要實施報復。1950年12月,他曾要求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他對中國軍事工業基地發動一次戰略轟炸戰役,但是他的遠東空軍只有90架B-29轟炸機可以動用。遠東空軍規模太小,承擔不了持續的轟炸任務。還有,在中國東北有近250柴米格一15戰鬥機,其中有100架是由蘇聯飛行員駕駛的。除非遠東空軍能夠取得勝利,並且保持在中國東北地區上空的空中優勢,否則這些B-29轟炸機就會在發動任何戰略轟炸戰役後的數日之內被打敗。參謀長聯席會議否決了他的建議。

  在致國會的演說中,麥克阿瑟要求對中國增加軍事和經濟壓力,同時增加美國對蔣介石軍隊的後勤支援。美國應該利用自身的空軍和海軍力量對臺灣實施有效防務,這樣,蔣介石就可以派幾十萬軍隊到朝鮮,扭轉戰爭局勢。

  麥克阿瑟可能是世界唯—一位認為蔣介石的部隊是一支不比童子軍強多少的軍隊總司令。蔣介石的部隊曾經被一支由窮苦人組成的裝備非常落後的農民武裝全面擊潰,而毛澤東和他的將軍們已經把這支農民武裝建設成為一支堅不可摧的軍隊。他們用從蔣介石的裝備精良但士氣不振、管理混亂的軍隊繳獲來的武器裝備了自己。國民黨既然在中國沒能戰勝他們,在朝鮮也不會有更多獲勝的機會,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後勤支持,都是一樣的。

  此外,任何一種通過調動數十萬中國國民黨軍隊進入朝鮮,把當地的戰爭變成為中國內戰的擴大化,從而致使戰爭升級的企圖,都會導致一種確定無疑的後果:聯合國的支持將不復存在,美國將自己去打一場新的戰爭,而這場戰爭的目標就是中國而不是朝鮮。這一方針性轉變無論是在美國國內還是國外,從政治上講都是行不通的。在1951年,你很難在美國找出一個願意和中國打仗的人。這種戰爭只能在中國的人口稠密中心動用核武器才能打,也才能贏。很難說用數百萬無辜者在戰爭中的犧牲來彌補朝鮮戰場上有限的挫敗是一種理智的反應。總而言之,麥克阿瑟還不知道該如何跟中國人打交道。他已經排精竭慮地讓自己在紅色迷霧中迷失了方向。

  他理智上的混亂給美國政府以可乘之機,他們把他描繪成了一個失控的指揮官,他要採用的一系列行動幾乎肯定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傳奇故事與他的聲譽形影相隨,似乎不可能有任何事能驅散它的影響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杜魯門和艾奇遜他們自己也有了跟麥克阿瑟一樣的想法,即通過對中國發動轟炸戰役來結束戰爭。杜魯門總統甚至考慮得更長遠些:如果中國對戰略轟炸不作出反應,如果朝鮮一直處於僵持狀態,那麼他還可以向蘇聯發出最後通牒,以(美國將)「打全面戰爭」相威脅。但是,最後他還是決定把這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留給他的下一任去費心處理罷。在如何結束戰爭而避免戰爭升級這個問題上,杜魯門並不比麥克阿瑟高明多少。

  麥克阿瑟強烈地駁斥了對他作出的這種描繪。「有人說我是個戰爭狂,」他在國會發表告別演說時講道,「沒有什麼比這更有違於事實了。我瞭解戰爭,就像現在在世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一樣瞭解它,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戰爭更令人厭惡的了。長期以來,我一直呼籲全面消除戰爭……但是一旦我們必須面對戰爭,那我們就別無選擇,只有採取一切可用的手段儘快結束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勝利,而不是曠日持久的僵持。事實上,在戰爭中什麼都不能代替勝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