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約瑟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這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不是熱愛真理的人;只不過在他們看來,用高度理論形式和幾何形式來表達天文現象(這是希臘人的特色)是不必要的。除巴比倫的天象記事(其中大部分都已散佚)以外,從中國的天象記事可以看出,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之前,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測者。 後面我們將談到,有很長一段時間(約自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0世紀),幾乎只有中國的記事可供利用,現代天文學家在許多場合(例如對慧星,特別是哈雷慧星重複出現的記載),卻曾求助於中國的天象記事,並得到良好的結果。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關於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現,這對於現代宇宙論是很重要的,而中國關於這些星的記事包括從伊包穀到第穀的整個期間,在這期間內,世界其他地區對於天上有時會出現「新星」這一事實,還是一無所知的。在其他方面,例如對於太陽黑子(日斑),中國人早已非常正規地觀測了許多世紀,歐洲人則不僅不知道,而且由於他們在宇宙論上的成見,也不能承認有這種現象存在。這一切在人類認識天象的歷史上都是不小的貢獻,而且這一貢獻也並不因為早期的觀測常起因於相信天象與國家大事有關這一事實而失去其價值。占星術在歐洲畢竟也一直延續到開普勒的時代(雖然是以較少的個人形式存在),甚至到18世紀還沒有完全被拋棄。此外,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樣一個總的論斷,即中國天文學同中國所有其他科學一樣,具有經驗主義的根本特點,那末,對於天體力學等學科,至少就可以不必苛求了。 不僅如此,當16世紀末到利瑪竇到中國同中國學者討論天文學時,中國天文學家的思想(這保存在他的談話紀錄中),今天從各方面看來,卻比利瑪竇自己的托勒密——亞裡士多德式的世界觀更為現代化一些。 在引言中,李約瑟進一步引用了馬伯樂(Maspero)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天文學出現得很晚,是我們能考察其整個發展過程的唯一的古代天文學。按照巴比倫的碑銘,巴比倫的天文學在公元前20世紀末期已經達到了比較發達的階段,而中國天文學則直到公元前6世紀或5世紀還沒有產生(李約瑟在第二十章中,援引董作賓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馬伯樂的結論)其形式很原始,沒有計算、測量和正規的觀測。據此,馬伯樂推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完全沒有受到巴比倫的影響。隨後,李約瑟贊同馬伯樂中國天文學特別依賴于天文儀器的進步的說法。但李約瑟認為他們所以會如此,是由於數學長期落後所致這一觀點發揮得過了頭。 李約瑟認為,中國天文學是吃了數學的非幾何性質特點的虧,這種說法比較令人信服。 李約瑟在天文學中分為十一節。一、引言;二、名詞術語的解釋;三、文獻概述;四、古代和中古代的宇宙概念;五、中國天文學的天極和赤道特徵;六、恒星的命名、編表和製圖;七、天文儀器的發展;八、曆法天文和行星天文學;九、天象記錄;十、耶穌會傳教士入華時期;十一、結語。 在結語中,李約瑟總結了中國天文學的貢獻,主要為以下幾點: 1、中國人完成了一種有天極的赤道坐標系,它雖然和希臘的一樣合乎邏輯,但卻顯然有所不同。 2、中國人提出了一種早期的無限宇宙概念,認為恒星是浮在空虛無物的空間中的實體。 3、中國人發展了數值計天文學和星表,比其他任何具有可與媲美的著作的古代文明早兩個世紀。 4、中國人把赤道坐標(本質上即近代赤道坐標)用於星表,並堅持使用2000年之久。 5、中國人製成的天文儀器一件比一件複雜,以13世紀發明的一種赤道裝置(類似「改造的」黃赤道轉換儀或「拆開的」渾儀)為最高峰。 6、中國人發明了望遠鏡的前身——帶窺管的轉儀鐘,和一系列巧妙的天文儀器輔助機件。 7、中國人連續正確地記錄交食、新星、慧星、太陽黑子等天文現象,持續時間較任何其他文明古國都來得長。 之後,李約瑟又批評了一種錯誤觀點,「希臘人天性長於探索——不僅想知其然,而且想知其所以然」。而中國人恰恰相反。李約瑟指出,中國天文學是缺少希臘人的天體運動幾何表示法、阿伯人用在體視投影上的幾何學、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物理天文學。 但探索事實的原因,並不一定非幾何或力學概念不可。 中國人對於這種解釋不曾感到需要;他們認為在整個宇宙有機體中,作為組成部分的有機體各按其性質循著自己的「道」去運動,而這種運動可作本質上「非表現性」的代數學方式去解說。如果說中國的天文學同中國所有科學一樣基本上是屬經驗性和觀測性的,那末,他們雖然在理論上沒有取得西方那樣的成功,可是也沒有像西方那樣造成理論上的極端化和混亂。顯然,中國天文學在整個科學史上所占位置,應該比科學史家通常所給與它的重要得多。 在氣象學部分,李約瑟首先指出氣象學含義的歷史變化。指出近代的含義,氣象學所研究的主要是氣候、天氣以及地球大氣層中出現的一切現象,包括潮汐現象在內。中國文獻中雖然沒有與亞裡土多德《氣象學》在研究範圍上相比擬的典籍,但中國人在氣象學的某些計量方面長期以來走在西方的前面,保持較完整的記錄,其時間也長得多。至於對潮汐的瞭解,他們有時也大大勝過歐洲人。這章中,他簡單地敘述了中國人在溫度、降水、虹、幻日和光學奇象,風和大氣、雷電、北極光、潮汐等方面的貢獻。但由於這章寫作年代早,中國氣象學方面研究又不夠深入,所以這章在內容和詳略方面都有欠缺。一些大陸和臺灣的學者對此都提出了商榷。 SCC第3卷的地學部分共有四章。一、地理學和製圖學;二、地質學;三、地震學;四、礦物學。 李約瑟對中國古代主要地學成就作了一個總結。這卷具有資料豐富、實事求是、中西對比研究、以古論今的特點,為古今學者所稱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