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約瑟 | 上頁 下頁
一二


  「在中國的4年,對我的命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我們在那裡設置了中英科學合作館。為此,我們進行了長達數千里的旅行,到了非日本人佔領區的地方,訪問那裡的所有大學、科學研究所、鐵路和工廠、兵工廠以及各類與科學技術有聯繫的企業」。

  黃興宗作為李約瑟的第一位秘書,在其回憶中說:

  「我一身兼充他的秘書、隨員、翻譯、計時員、旅伴、協作者,獲得獨一無二的特權,能夠非常親近地直接觀察這位行動中的李約瑟。我們分享著戰時中國旅途上的艱困和嚴酷。邁出長城,沿著『絲綢之路』去到西北的敦煌,也曾通過東南各省蔥翠的山崗峽谷到達東海之濱的福州。我們分享過興奮、沮喪、危難、脫險、歡樂和失望。從李約瑟其人,從作為自然科學家、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以及組織者的李約瑟那裡,我不能不獲得相當多的啟迪和知識。」

  李約瑟正是這樣,顛簸於大半個中國,為中英科技合作幾乎嘔心瀝血。他與工作人員經海陸兩路向中國運送科學儀器物資,緊急情況下還通過科學合作館在印度的代理人購辦急需物資,由英國皇家空軍飛機迅速運到昆明,再分發到各地。無數科學新書籍、雜誌、翻印本,一箱箱儀器與化學品、一包包特殊種子與幼苗,以及英國與印度特地為戰時中國科學家所備的資料從中英科技合作館流向各地,同時也有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和農業材料,從這裡到達英國,提供給科學家們。

  在中國,李約瑟參加了各地無數個座談會,交換中西科學的消息,雖然太忙,顧不上潛心進行寫作,但李約瑟並沒有忘記他的SCC計劃,這段遊歷給李約瑟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可獲得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感性認識,又可在暇余時收集有關中國科技史的資料。

  他曾經流連于成都的舊書市,因為戰爭的影響,古籍書真如美玉蒙塵,價廉物美,李約瑟曾不無得意地致信友人:「昨天我去成都買書。我們的書單(例如中國數學史、天文史、道教史、煉丹史等等)所列的,除一種外,統統買到了。九大本書只花了477元(我們應當記住,兩個人好好吃一頓飯要花100元以上)。」

  在中國他還認識了許多對古籍有許多有趣的新見解的學者。比如著名的史學家侯外廬。那時在侯外廬看來,李約瑟那時已能閱讀中國古代著作,能懂,也能簡單地表達對中國古代哲學的見解。但李約瑟畢竟是「譽滿東西方的李約瑟,他還是讓侯外廬大吃一驚並由此而生欽佩之心。那是在著名經濟學家冀朝鼎介紹下,李約瑟向他請教《老子》的有關哲學,李約瑟向侯請教《老子》中一句話的意義,而這句話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歷來中國學者也感困難。侯外廬愛其精神,於是耐心地用《資本論》中的一些觀點對李約瑟作了詳細的解釋。這讓李約瑟茅塞頓開!

  在四川樂山,李約瑟結識了石聲漢。石聲漢曾留學英、德,不僅是植物學專家,而且在生物化學、有機化學、歷史學、文字學、音韻學和農學方面頗有造詣。後來他因整理《齊民要術》而聞名。初次見面,雖然並沒有進行學術交流,但是,李約瑟卻從石聲漢身上看到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采,石聲漢的瀟灑幽默、中國古詩詞遣詞造句之精煉,營造氛圍之生動,深深地銘刻在李約瑟腦海裡。

  樂山到李莊的船上。木船、紮白色帕子的船主、餵奶的女人;微雨、薄霧、急流。這時石聲漢觸景生情,在紙上寫下了元初蔣捷所作一闕《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曾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李約瑟讀了之後,為其意境、韻味所震撼。當時便與黃興宗將它譯為英文,記在日記中。石聲漢為了排除《聽雨》所帶來的感傷鬱鬱,又高聲朗誦了一首《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詩又調起大家的愉悅心情。大家從葡萄酒聊到三人都喜愛的蘑菇。正在此時,他們抬眼看到岸邊,一行人走在田間的小徑,擎著傘,在雨中快步行走。

  這時石聲漢突然叫道:「咱們發現了一種新的蘑菇,Homobasidiomycete(人蘑菇)」這個玩笑與石聲漢的幽默一起留在了李約瑟的記憶中。

  還有一段經歷,不僅映照了李約瑟求知的孜孜不倦精神,而且體現了中國學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坦蕩胸懷。李約瑟為了中英科技交流事業,不避艱難地在大半個中國進行「長征」。

  1944年4月底的一個夜晚,李約瑟在坪石拜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山大學教授王亞南。他們在旅館的陽臺上,晚風習習,月兒娟娟,在飄搖的燭光下,他們暢談古今。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哲學的探討,不時撞出智慧的火花,直至深夜,仍覺意猶未盡。臨分手時,李約瑟突然又提出一個要求,希望王亞南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中國的官僚政治。王亞南有些尷尬,最後還是坦然地說明自己對此尚沒有深入研究,成果既出,一定奉告。以後幾年中,王亞南一直注意收集這方面的材料潛心研究,5年之後終有成果碩然。他先後撰寫了17篇這方面的論文,在歷史和經濟背景下分析官僚政治及其基本矛盾官民對立,對其門閥觀念、科舉制度以及特有產物儒家哲學進行獨特的剖析,指出了中國官僚政治的前途,為李約瑟後來的SCC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

  戰時,李約瑟經常在各種場合表白自己的志向,願意今後在中國科技史和科學思想史方面有所創作,以消除西方人的誤解。在中山大學史學院,梁家勉在中國古農史方面淵博的知識及獨到見解,使李約瑟擊節歎賞,以至忘食。到1944年底,李約瑟對中國文化已有了相當的造詣。他在浙江大學作了《中國科學史與西方之比較觀察》。他指出,中國儒教注重人倫,不談天然,與道教不同,故煉丹本源於道教。至宋儒始有科學精神,以其兼佛、道也。又指出,中國對於煉丹、營養化學及教學上之貢獻,不亞於他國,但近代科學未能興起,是由於地理、氣候、經濟與社會四個抑制因素所致。後二者乃由中國之無商人階級所致。地理環境方面,中國為大陸國,故閉關自守,固步自封,與希臘、羅馬、埃及之海洋文化不同。氣候方面,因雨量無常,故不得不有灌溉制度。因此,地主盡為一國之王所吞併,而封建官僚基礎制度不可消滅,商人無由興起等等。

  李約瑟講完之後,與會者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竺可楨認為,假如近代科學以實驗科學來理解的話,那麼,中國人不喜歡動手作實驗,也是近代科學不能興起的一個原因。教育家鄭宗海提出:在《史記》、《漢書》的《貨殖列傳》中,一般史學家對商人竭力排斥,而對儒術大加贊崇,這在歷史上結果使士大夫尊居高位,商工階級一蹶不振,這是教訓之一。化學家王□說,《漢書》已記載有煉丹術的起源情況。以後,魏伯陽的《參同契》、葛洪的《抱樸子》以及六朝梁陶弦景等,均為著名的例證。他們所用的術語,與阿拉伯、西歐完全相同。數學家錢寶琮認為,中國科學之所以不興,由於學以致用為目的,且無綜合抽象之科學,不用縯繹方法,更無歸納法這次討論持續到深夜11點,與會者全都踴躍發言,因時間有限,許多人因沒來得及發言而抱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