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五七


  §遠東的難局

  美國與中國的正式接觸始於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的訪華。在此後直到《中美望廈條約》簽訂的整整60年間,中美兩國僅僅存在著一種微弱的、基本上是平等友好的貿易往來關係。1844年以後,美國加入了以英國為首的對華殖民擴張的行列。如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所言,美國這時對中國採取了"銳意擴張、冒險進取和孜孜謀利的態度。」它借用或利用了英國這個老牌殖民者業已在華建立並維繫起來的一套不平等條約體系,因此分享了英帝國的收益而不必親身體驗動用武力的費力工作。在此後的整整半個世紀裡,美國在華利益增長有限,且其活動大致扮演著一種非正式的英國小夥伴的角色。其對華擴張帶有投機性和間歇性,並且不像重商主義時代歐洲人那樣帶有完整的政府行為意義。它主要由民間私營機構或個體商人帶頭,羅斯福的外公在中國的活動就反映了這種情形。這個時期,美國"通常是默許英國的政策,只是偶而發發牢騷罷了。」並且,美國政府認為,當時中國的現狀——不平等條約體系是英法用武力爭取和維持的,對此美國政府不應負什麼主要責任,反而抱著"我也要佔據一席"的態度要求最惠國待遇,並毫不猶豫地享受了治外法權所帶來的一切半殖民地成果。

  19世紀末,步入壟斷帝國主義時代的美國才開始登上霸權政治的國際舞臺。美國自身的具體歷史條件滯遲了其海外擴張的步伐,故當它參與海外角逐時,只有太平洋和遠東一帶可供其施展手段了。這次擴張正趕上歐洲和日本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它的實力使它完全不足以與在中國佔有巨大優勢的歐洲列強進行正面的較量,因此在麥金利政府中擔任國務卿的約翰·M·海於1899年提出了"門戶開放"照會。照會首先提出每個國家不應干涉其他列強在其勢力範圍內的既得利益,然後提出每個佔有勢力的國家都不得在港口稅或鐵路運費方面平視他國國民,並且強調中國政府在各國的勢力範圍內享有自主關稅權。

  這個旨在實現各列強在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的照會,似乎要比那種赤裸裸的排他性的殖民壟斷或獨佔政策要開明、"民主"一些,但它在起初連"保持中國領土及主權的完整"的官樣文章都沒有作出來,只是到了沙俄乘義和團運動的混亂之機開始侵佔滿洲時,海約翰才在次年7月的補充照會中提出了類似的聲明,但這並不要求他國響應,只是表態而已。它不是一項美國政府有能力或者有把握強制推行的法律性政策,它本身也有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到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才被以一種對各列強都有相對約束力的條文形式而加以闡釋。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

  §門戶開放

  享有平等待遇"這兩點主要內容。說穿了,保持中國的完整這個原則只是一種策略,它用來防止像俄國那樣的其他國家攫取如滿洲這樣的中國領土而把美國排除在外,西奧多·羅斯福遠東政策的最主要的旨趣正在於此。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野心勃勃的擴張態勢引起美國對自己在遠東既得權益的擔憂,1908年的《魯特——高平協定》就預示著日美兩國在中國及整個遠東地區勢成水火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本利用歐美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擴張,並於1915年5月9日同袁世凱簽訂了《二十一條》。

  在此之前,威爾遜政府的首任國務卿威廉·布萊恩起J草了一份美國致日本駐美大使的照會,指出美國"對一個外國在政治上、軍事上或經濟上對中國行使支配權力,不能漠不關心……美國有理由反對日本有關山東、南滿、蒙古東部的要求。」在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的第3天,威爾遜政府以相同的辭令照會中日兩國政府,聲稱美國對於中日兩國政府之間"已經締結或行將締結的任何協定或約定,凡有損害美國及其在華公民的條約權利或中華民國之政治或領土完整或通稱門戶開放政策的國際對華政策者,一概不能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遠東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英日同盟為後盾的日本"繼續鬼祟而堅定不移地力謀遠東霸權",日美矛盾上升。美國為了擺脫在遠東的不利局面,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九國合約》和《四強條約》,拆散了英日同盟,重申了尊重中國的完整,並賦予"門戶開放"以條約形式。這次會議只是起到了暫時協調各帝國主義在華權益和暫時遏制日本獨霸中國的效果。其致命的弱點在於,它沒有建立一種切實有效的機制以保證這些條約和協議的履行。

  正值美國經歷著空前嚴重的經濟大蕭條時,日本軍國主義在1931年策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次年,日本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宣告成立。這完全是對華盛頓會議所建立的條約體系的公開踐踏。它引起了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強烈反對。

  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具有相當可觀的權益的美國自然不會等閒視之。無奈此時美國的外交活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胡佛政府正被國內危機弄得焦頭爛額,疲于應付,根本無暇顧及外部世界的事務。令胡佛震驚的與其說是孱弱的中國的命運,還不如說是列強奪取新的勢力範圍以競相擺脫經濟危機的幽靈。同時,胡佛政府根本不具備直接干預的手段或條件。當時絕大多數美國人對遙遠的東方發生的事件一無所知,並且這與他們的切身處境幾乎毫不相干,故即令胡佛政府可以並且準備直接干預,也必將遭到舉國上下的堅決反對。美國國會更不願在這時公開與日本發生對抗,許多高層人士認為,日本政府與日本軍部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存在著重大的甚至原則性的分歧,他們寄厚望于東京的"溫和派"會在適當的時機重新佔據上風。他們也清醒地意識到美國"簡直就缺乏同日本在太平洋上對抗的決心或軍事手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