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五四


  美國不應去促進綏靖,而應拒絕對希特勒提供經濟幫助並鼓勵英、法組成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納粹政權在起軍事擴張遭到遏止並被日趨惡化的經濟削弱後,最終將被陸軍所推翻,陸軍將組建一個美國可以真正與之打交道的"穩健"的政府。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努力無異於與虎謀皮。多德大使雖然力求同沙赫德這樣的"穩健派"建立友誼,但他們懷疑他們是否對一個罪惡的從事於戰爭的政權有很大的影響。他根據1936年10月德意"柏林協定"和次年德意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制定過程,得出結論認為,戈培爾、裡賓特洛甫和羅森堡之流對希特勒的影響才是主要的。

  為了逐步落實自己的計劃,羅斯福先後委派了約瑟夫·E·戴維斯和諾曼·戴維斯前往歐洲去探詢此舉的可行性以及英國的態度。前者通過與沙赫特的非正式性會晤,向羅斯福發回了一份令人樂觀的報告。報告中表明,沙赫特正受希特勒之委託在尋求一種以限制軍備和歸還殖民地為基礎的歐洲和解,而羅斯福則完全可以通過在華盛頓召開一次和平會議來幫助希特勒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沙赫特還就德國國內的軍國主義和迫害猶太人問題向戴維斯作了「滿意的"解釋。他說,這些不過是"一個民族處於絕望和可怕的困境時的表現,這個民族受到壓抑,並在一個豐裕的世界中正在經濟上被人餓死。」而一旦德國享有公平與繁榮後,這些表現就會完全消失。後者即諾曼·戴維斯被派往倫敦考察英國對於限制軍備和一攬子解決歐洲問題的態度。

  而此時(1937年初)的英國,已經在通盤考慮以沙赫特的要求為基礎解決歐洲問題的可能性。並且,尚是斯坦利·鮑爾溫內閣的財政大臣但顯然將成為首相接班人的內維爾·張伯倫,同羅斯福一樣,迫切想與沙赫特為代表的"穩健派"交往。他甚至認為,德國國內有一派願意恢復良好的國際關係並用此來克服德意志帝國所面臨的經濟困難,而如果不能防止德國經濟走向崩潰或滿足希特勒所要求得到的公正,德國將發動一場英國所害怕的戰爭。張伯倫在出任首相前不久的內閣會議上,贏得了一項贊成考慮德國獲取殖民地要求的決定。起計劃最後定型時,與羅斯福在1937年1月對摩根索透露的設想竟如出一轍。

  但總的來講,於是年5月出任首相的張伯倫對與美國緊密合作的前景持懷疑態度,他承認英美在當前的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在理論上是有好處的,但他更認識到把這樣一個意向性的計劃付諸實現尚有種種困難。同時,他對於1933年的世界經濟會議和後來的海軍談判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記憶猶新,他從中對羅斯福和美國的政策產生了一種深深的不信任感或戒備心理。他因此覺得羅斯福和平倡議的價值大可懷疑。最好的情況是,羅斯福也許會召集一次會議,但是在孤立主義的壓力下又可能被迫退出(他認為羅斯福1936年的許多行為都有類似的意味),從而會破壞英國的綏靖政策並使英國單槍騎馬地對付德國。他對戴維斯等人說:「倘若事物只是(美國人)參加進來然後再揚長而去,我寧願(他們)乾脆永遠也別參加進來。」另外,英美這兩個貿易大國推行的"截然相反"的經濟政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貿易磨擦,也成為英美在進行綏靖方面密切合作的障礙。

  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羅斯福的和平提議。他極力鼓勵美國在歐洲事務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因為他認為這將可能對希特勒等戰爭狂人們起一種威懾作用。他告訴美國駐英國大使羅伯特·賓厄姆,如果要想維護和平,那麼讓柏林知道羅斯福對英國和法國的同情是十分重要的——能體現這一點的最好的具體形式就是美國修改中立法,使之在一旦發生戰爭時不利於侵略者,因為這將旗幟鮮明地表明美國雄厚的經濟資源是民主國家的後盾。即使美國國會不可能這樣做,則退而求其次,艾登也願意歡迎任何其他能證明英美團結的可行的做法。他認為如果羅斯福提出他那個廣泛"謠傳中的"和平倡議,那麼英國也應同美國合作。

  最好的情況是希特勒將被迫採取合作的態度,因為他知道如果拒絕合作,美國的輿論就會作出反對德國的反應。最好的情況是,如果羅斯福的提議遭到柏林的拒絕,美國公眾也許就會願意支持美國在集體安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艾登精明地論證道,一次會議也許不會成功,「但如果作了這樣的嘗試,而嘗試的失敗則是獨裁國家的過失,那麼這對教育世界輿論(尤其是美國輿論)的進程將是有益的。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給總統的想法潑冷水,那顯然是個大錯誤。」但是,艾登向①賓厄姆指出,等到英國重整軍備完成之後再召開由美國首倡的和平會議,這樣將更有效果。

  ①(英)C·A·麥克唐納:《美國、英國與綏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3頁。

  然而,幾乎除了艾登之外的絕大多數英國政界的上層人物,都大致持張伯倫那般對美國政策的懷疑態度。他們"根據以往的痛苦經驗認為,英國不能指望從大西洋彼岸得到多少真正的幫助。戰後時期的歷史表明孤立主義的輿論對美國政策的影響很大,因而要華盛頓作出真正的承諾是相當困難的。」這些"痛苦經驗"中就包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美國在遠東的表現。甚至親美的英國駐美國大使羅納德·林賽也認為,"與美國人打交道很可怕。他們不會作出確鑿的承諾,但他們卻用光明的前景使你高興地跟他們跑,然後當你承擔了義務之後,他們就撒手見死不救了。看一看近期來的情況,很難想起一件與他們打的交道真正能使我們滿意的。」他們在一個問題上同艾登一致,即希望美國修改中立法,並協助英國穩定遠東局勢。而這顯然是"強羅斯福之所難"。

  美國方面的行為似乎又一次地驗證了張伯倫等英國人的懷疑。1937年5月1日,正值意、德法西斯直接參加佛朗哥作戰之時,美國國會為替代已期滿的1936年中立法,又正式通過了"永久中立法"。該法將禁運軍火的對象擴及任何發生內戰的國家,並規定今後根據"現購自運"的原則進行貿易。出於同樣的考慮,羅斯福簽署了它,並且認為,"現購自運」原則對擁有海軍優勢的英國有利。該法授予羅斯福的處置權顯然要比他希望的要少得多。羅斯福在致美國駐法國大使威廉·C·布利特的信中說,報界目前正在稱他為"殘忍的獨裁者"和企圖奪取製造戰爭權力的陰謀家,所以他不便對中立法中關於總統處置權的規定有所異議或公然反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