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五三


  §美國牌綏靖

  1936年8月26日,《紐約時報》登載了阿瑟·克羅克的一篇文章。該文稱,羅斯福如果在11月再度當選的話,就打算召集一次各國首腦會議並將和平裁軍問題納入議程,會議還將討論排除貿易障礙和普遍降低關稅壁壘等問題,總統希望世界輿論來支持他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克羅克最後強調,總統尚未明確決定施行他的方案,因為這主要看"各種外交試探的反映,這些試探將在實際發出邀請照會之前進行。」

  羅斯福當時確有此打算。但正如他在對待"改造法院"那件事上的手法一樣,他寧可將這些尚未明確的方案透露給個別新聞記者,也不願較早地讓政府內閣知道。果然,國務院對克羅克的報道十分驚訝。羅斯福這時則通過他任命的那些駐歐洲各國的大使獲悉情報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試圖進行各種"外交試探"。由於駐歐洲各國大使提供的觀察分析的角度不一,更由於各大使自身的主觀判斷和信念方面的差異,羅斯福很難在這些出入較大的情報分析材料面前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並進而據此確定某一種外交方案。

  美國駐柏林大使威廉·E·多德和一些觀察家向羅斯福指出,德國國內經濟的嚴重困難和畸性發展將是引發戰爭的最重要根源。美國駐華沙大使也在羅斯福再度當選後不久向總統彙報說,由於為德國出口尋求市場的失敗和對戰備必需物資進口的限制,德國的經濟狀況不佳,人民生活水準下降。這種痛苦的加劇必將出現社會動盪,除非德國能得到某種補償,除非採取某些措施來解除德國經濟狀況的困難,並以此換得德國保證停止或削減巨大的"重整軍備計劃"。羅斯福顯然受到很大啟發,他擔心巨大的經濟壓力將使德國未來的經濟危機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克服,「在這種局勢下經濟上的根本弊病更加惡化,它意味著每當一次新的危機出現就有更大的困難。」

  受到這種擔心的影響,國務院在1937年2月16日擬定了一份說明歐洲問題實質的備忘錄,「能否找到一個妥協方案,或付出某種代價,以滿足德國人民的經濟需要而不致發生戰爭,或不致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稱雄呢?"備忘錄認為可以用讓德國有獲得原料機會的辦法來避免戰爭,並把對於軍國主義和納粹激進主義的支持歸之於德國人民在經濟上的缺乏保障。因此,"德國對殖民地的要求不能被視為完全不合理而予以拒絕,而且保證德國經濟復興的可能性也要予以考慮,對此美國應盡一份責任"。備忘錄指出,美國干預歐洲事務的目的"將在於推進一場運動,以達成一項普遍的政治和經濟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將使德國不必再為從市場上獲得德國領袖認為保持德國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原料來源而奮力拼搏"。備忘錄還希望英國能夠在滿足德國的要求上與美國進行合作。

  這份備忘錄與羅斯福的那種基於擔心而形成的息事寧人的思路是一致的,它旨在通過滿足或部分滿足德國的要價和胃口、通過給德國以某種"補償"、"安撫"和"付出某種代價"、"妥協"等方案,以達到消除戰爭根源、實現世界和平的目的。這種思路使美國採取了對德國法西斯的綏靖政策。或者說,這些設想及平方案本身,就體現了一種美國牌的綏靖主義。

  導致羅斯福形成這一思路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受到了德國內部"穩健派"的影響。當時,與納粹黨內的戈培爾、裡賓特洛甫、羅森堡等"極端分子"或"好戰分子"不同,德國另有一個主要由實業家、陸軍總參謀部和高級文官組成的"穩健派",其代言人是德國經濟部長兼帝國銀行總裁沙赫特。沙赫特似乎一直在尋求一種不通過戰爭而使德國擺脫經濟困難的途徑,他與駐柏林的各大國的大使有著廣泛的接觸,他的努力得到了德國外交部和德國陸軍的支持,沙赫特甚至希望由美國出面召集一次會議來討論德國的殖民地等要價,這恰好與羅斯福打算召開一次各國首腦會議的設想不謀而合。這樣就更加堅定了羅斯福對這一設想的信念。

  1937年1月,他向摩根索透露了依照他的思路而設計的籠統計劃,即建立一個國際卡特爾來供給德國所需的原料,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殖民地物質將用來雇傭目前正在從事軍火生產的德國工人——這將使軍備受到限制而又不致造成德國工人失業和國內矛盾激化。幾乎與此同時,沙赫特在《外交事務》上撰文,呼籲美國應鼓勵綏靖以刺激經濟恢復,他說如果沒有德國的繁榮,歐洲的繁榮將是不可想像的。而不論美國多麼希望站在一邊,但無疑歐洲繁榮的消長對它是至關重要的。

  他進而論證道:「如果德國能夠獲得它自己的原料而在經濟上得到發展,這只會有助於刺激一般的世界貿易。它將幫助增加消費,促進繁榮,它將不僅提高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將提高整個工業世界的生活水平。」沙赫特還暗示,希特勒元首誠懇地希望和平與裁軍,但倫敦方面對德國的提議不予理睬。如果其他國家也同英國一樣,德國將用品他手段來實現其要求。沙赫特建議美國向英國人指出,希特勒"對於最終地和適當地清理德國面臨的各項問題是感興趣的。」

  沙赫特的言論及其活動不能不對羅斯福甚至赫爾國務卿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在此之前,羅斯福曾徵求多德大使的意見:「如果我以個人名義秘密地詢問希特勒,請他概述一下德國對外政策目標在10年之內的限度,並請他陳述是否贊同一項普遍限制軍備的建設,那情況將會如何?"此時,對納粹德國和希特勒已有切身體驗的多德大使警告羅斯福:近1年來的歐洲所發生的事件已證明了共同的一點,即"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算統治整個歐洲。」羅斯福派出的駐巴黎大使布利特則相對樂觀地認為,美國應促進法德關係的緩和,不過他勸羅斯福要小心行事,不要召集一個缺乏充分準備的首腦會議。

  德國國內的所謂"穩健派"及其言行。幹攏了羅斯福審視納粹德國的視線。如果說羅斯福在以壓倒性多數重新當選後,「決心尋找某些比威爾遜在凡爾賽和會上曾經採取過的更為持久的解決歐洲問題的方法"的話。那麼,美國採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或"先決條件"就是:一要依賴於同英國的事先協議和步調一致;二要依賴于德國長久存在一個"穩健派",並且這個"穩健派"還須擁有足夠的實力和地位去影響、說服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人接受以談判方式解決德國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或者,這個"穩健派"必須強大得足以壓倒納粹政府內的"極端好戰派"。顯而易見,羅斯福的良好設想帶有極大的虛妄性,它起碼與德國國內的實情不符。

  對此,美國國內的"反綏靖主義者"們早就清醒地向羅斯福點明了最後這一點。曾任美國駐柏林總領事和奧地利大使的喬治·梅塞史密斯在1933年就警告說希特勒及其許多同夥都是以不同面目出現的戰爭狂人和"精神病患者"。他認為所謂"穩健派"儘管能發表意見,但在德國政府中沒有"決定性的發言權"。納粹政權只是為了說服英、法、美去幫助它擺脫經濟困境,才在1936年顯示出"一種克制的態度"。而一旦德國經濟得到加強,殖民地要求得到滿足,納粹運動的實質就會暴露,希特勒就會發動他的戰爭機器。因此,梅塞史密斯論證道,與沙赫特的談判將是"危險的而且對美國的最高利益是有害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