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
四〇 |
|
在五一勞動節之後的幾個月裡,從東海岸的羅得島到西海岸的舊金山,幾乎每場罷工中都有工人流血,這一年全美發生罷工1856次,參加的工人約有150萬。1935年,罷工浪潮仍在繼續,共發生罷工2014次。左翼黨派組織和勞聯中的激進派為爭取組建產業工會進行了積極的努力,並對罷工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全國工業復興法第7條第1款規定給予工人的那些權利喚醒和刺激了工會的組織活動,而廣大工人在實踐中發現,他們並不能完全依賴政府許可和法律條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有時羅斯福政府迫於強大公司的壓力作出的有利於資方的決定更使工人堅定了這一信念,即為了很好地享用自己的權利,必須顯示出自己強有力的獨立力量。此外,自大蕭條以來,他們鬱積了太多的對資方的憤慨。 來自"左邊的驚雷"仍隆隆作響,還不時摻和進來了一些不諧音。許多進步派和激進的自由主義分子開始懷疑羅斯福新政策的成功希望,他們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綱領。明尼蘇達州州長弗洛伊德·奧爾森公開宣稱自己是一個激進派,願意同自由主義者一道為他們的政綱而奮鬥,「如果資本主義不能防止蕭條捲土重來,我就希望現行體制乾脆見鬼去。」"我們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合作共和國"。當年的黑幕揭發者以其《屠場》直接促成了肉類檢查法獲得通過的作家厄普頓·辛克萊提出了"終止加利福尼亞州貧困計劃",他提議向新政尚未著手解決的關鍵問題——富裕中的貧困直接進攻。他主張讓加州的失業工人在國營工廠和國營農場生產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反對"為利潤而生產",主張"為使用而生產"。這位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改革家宣佈競選1934年11月的加州州長。並在8月28日的民主黨初選中,得票遙遙領先,從而引起保守派的恐懼和群起而攻之。 在充滿著騷動、焦灼、尋覓、失落的這些年份裡,以形形色色的激進面目而出現的"政治蠱惑家"們向大眾兜售著似乎是精心炮製的治世良藥。他們利用了當時美國人民還不大明白的民族性格的某些方面:美國式的天真爛漫、全國普遍嚮往尋求簡單明快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參加團體組織的心理、天生喜歡收集外表好看而其實毫無價值的東西的脾氣等等,即卡爾·G·榮格稱之為美國民族性格中幼稚的一面。 弗朗西斯·E·湯森醫生,曾是加州長灘的一個公共衛生官員,在1933年他66歲失業時,幾乎一貧如洗。在目睹了大批與自己境遇相似或更慘的老年人後,這位瘦弱的戴眼鏡的老頭子迅速成為一名業餘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家。1934年1月,湯森成立了老年人周轉養老金組織,其目的是要使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刑事慣犯除外)每月都能享用200美元,唯一的附加條件是必須在本月內花光於國內。這筆周轉基金來源於由聯邦政府徵收的2%的營業稅。湯森及其信從者聲稱,這基本上是一項旨在減少失業、刺激消費的經濟復興方案,而不是一項單純的補助金計劃。儘管批評者們指出湯森計劃具有以假定為根據的虛妄性,因為它要將一年國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以補償僅占總人口的9%的老人。 但湯森十字軍運動仍然蔓延到了主要由農村新教傳統培養起來的人們中間。那些數以百萬計的因為失業、貧困、疾病和孤獨而陷入淒涼晚景的老人們,對這一令人振奮的號召抱有強烈的近乎宗教般的理解。他們跟著湯森異口同聲地譴責羅斯福新政忽視了老年人,並成功地把支持該運動的人選進州議會和國會。到1934年底,湯森宣稱有2500萬美國人在他的請願書上簽名,他的批評者們也承認簽名的人品碼有1000萬人,到1935年初,湯森俱樂部已達2000多個。」西海岸的政界人士如果不贊同這位醫生的計劃,就會被湯森的報復嚇得發抖",西部7個州的立法機構一度幾乎受制于湯森運動。國會議員們明知其經濟上的細節存在著明顯錯誤,卻遲遲不敢冒險就這一計劃試行唱名表決,直到1939年6月。 20年代來自加拿大的查爾斯·E·庫格林神父則顯示了比湯森醫生更大的能量。這位40出頭的神父身材高大,修飾整潔,聲音圓潤優美,莊嚴感人,詞藻華麗,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魅力和說服力。到1930年底,他已經成功地樹起了一個廣播網,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17個電臺同時向全國廣播他的節目,另外還在星期日美國中部標準時間下午6時至7時的地方電臺穿插一些廣播。在有一次抨擊胡佛總統的演說後,他收到120萬封信。 到1932年末,他每週擁有約近4000萬聽眾。他在1934年收到的郵件,比全國任何人(包括羅斯福總統在內)都多。每週聽他佈道的聽眾是全世界人數最多的,而且穩定不變,每週信件8萬封,多至100萬封,很多都內附小額捐贈的美元。他有時要雇用150個辦事員點鈔疊錢。1934年紐約WDR廣播電臺舉辦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庫林格神父是美國"最有價值的公民"。後來在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鬧僵後,他乾脆建起了自己的廣播網,有60多個電臺,還辦有自己的企業。他支持羅斯福競選總統,也曾一度熱烈地讚揚"執行著基督政策的新政"。到1934年春,他還許諾"決不改變他認為新政就是基督之政的哲學"。他有時也破例地賞臉接見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約瑟夫·P·肯尼迪(美國第35任總統的父親),這主要還是因為他也是個羅馬天主教徒。 當羅斯福政府的新政舉措(特別是貨幣政策)並未依照他的旨意進行時,庫林格就在1934年下半年逐漸與新政決裂。他痛斥農業調整法是"異教之政",咒駡羅斯福的顧問們是「窩囊團的諂媚之徒",指責財政部為邪惡的國際銀行家效勞。是年11月11日,他宣告成立爭取社會正義全國同盟。他認為美國的兩黨制已經腐朽,資本主義已經完蛋,羅斯福代表了"邪惡的資本家、猶太人、共產黨人、國際銀行家和財閥",而只有自己的16條原則才能拯救人民。他號稱擁有750萬盟員。該同盟的狂熱分子還組成了許多打手隊,上街向猶太人尋釁。他還攻擊美國勞聯,主張政府在處理勞資衝突時應學習意大利。到1935年春,庫林格神父越發傾向于宣揚帶有極權主義色彩的主張,倡議在美國建立一種類似於意大利社團主義的政治秩序。 但是,對羅斯福政府真正地構成威脅的卻是地地道道的政客休伊·P·朗。朗在1928—1932年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1932年進入參議院,他機智幽默、聰明絕頂,擅長發表令人盪氣迴腸的演說,只是"那矮胖的身材和花哨的穿戴掩蓋了他這位外省政治家的才華和魅力"。他在州長任內採取了一系列激進的政策:打破大公司的壟斷勢力,取消人頭稅,免納平民普通財產稅,免費發教科書給學生,為成年人掃盲。在3年內,他為本州修築了2,500英里柏油路,6,000英里碎石路,12座橋樑,他還是南方唯一的平等對待黑人的州長。他的口號是"人人是國王,但是沒人戴王冠"。他身在華盛頓任參議員,卻牢牢地遙控著路易斯安那州政府和州議會的一切決定權。他曾在1932年6月的芝加哥支持羅斯福成為總統候選人,但兩人的合作在羅斯福就職1個月後就開始破裂,他瞧不起羅斯福和他那些城市裡出身的受到良好教育的新政派人士,他也不喜歡"百日新政"期間的那些政策。他預備在1936年入主白宮,最遲1940年要進去。 「以前他發現,對付路易斯安那州的種植園主和石油公司,最容易的政治手法莫過於揭露他們對這個州赤裸裸的掠奪,而他對上層階級政治領袖的嘲弄也確實吸引了許多鄉村追隨者。現在,他希望用同樣的辦法來奪取國家權力——即揭露羅斯福自稱的新政改革派的合乎道義的領導,其實是庇護著壟斷財富和獨享文化教養機會的一個全國性的統治階級。」他以特有的機智為自己打通聞名全國的道路,他寫了①一本《我在白宮的頭幾天》的書,書中說作為總統的他將讓羅斯福當海軍部長。他在參議院裡霸氣十足,公開嘲笑羅斯福和他的閣員。他直率地當面要求羅斯福總統給他以庇護和贊助,談話時他也不脫下那只條紋水手草帽,只是在為講清楚某一論點時,拿草帽輕扣總統的膝蓋。他很快成為一個國際知名人物。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舉行的一次秘密民意測驗表明,朗若作為第三党候選人競選總統,將會奪去羅斯福400萬張選票,並且他的實力還不限於南部。 ①威廉·E·洛克騰堡:《羅斯福與新政》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112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