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1933年6月20日成立的國家復興局由智囊團成員、精力旺盛的休·約翰遜將軍出任局長,由唐納德·裡奇伯格任總顧問。署長、總顧問與專業助理人員一起,同主要工業企業和勞工代表合作,擬定被認為是公平的法規,舉行意見聽取會,最後經總統簽署頒佈法規。約翰遜為應付緊急需要,頒佈了一項關於工資和工時的一攬子協定,即總統的再就業法規。該法規禁止雇用童工,規定產業工人每週工時為35小時,腦力勞動者為40小時,產業工人最低工資每小時為40美分。願意接受這項臨時協定的(暫定實施六個月)雇主將能領到一個"藍鷹"標誌。幾乎絕大多數企業在各種壓力下加入了"藍鷹"運動,自願或被平地接受了一攬子法規,這種情形也加速了各工業部門制定法規的過程。這樣,到1935年初就有557個基本法和200個補充法規得到批准。國家復興管理局在短短一年多裡取得了不少成就:它使大約200萬工人有了工作;它幫助制止了通貨膨脹的重新加劇;它有助於促進企業道德和提倡文明競爭;它建立了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的全國性樣板;它部分地肯定了工人運動的鬥爭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廠。總之,它防止了危機事態的惡化。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全國工業復興法》沒有達到羅斯福所期望的復興工商業的目標。首先,總統被授權制訂一項為工業界自願接受但是可以通過執照制度來執行的"公平競爭法規"。在理論上,這些法規應該由政府、工業界、勞工和消費者來共同擬定,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主要是工業界大公司的代表們擬定的,僅有一些工會力量大的勞工代表參加。這些實際控制法規管理機構的大公司,利用反托拉斯法條款的暫停實施和擬定法規的權力,窒息競爭,削減產量,以提高價格而不以擴大經營來獲取利潤。而同時,約翰遜試圖對小企業加以管理,迫使其加入"藍鷹運動",這樣把攤子鋪得太大。 大公司並未真正理會羅斯福提倡的公平競爭與合作精神,壟斷現象有增無減,被夾在中間苦不堪言的小業主們首先對該法案提出了批評。隨即,國家復興管理局受到了來自幾乎各個方面的日益猛烈的攻擊:自由派擔心反托拉斯法的暫停實施會滋長一種被迫業巨頭把持的計劃經濟,他們批評約翰遜權力過於集中,有個人獨裁作風;工人們對法規第7條第1款的精神和意圖被有意規避表示嚴重不滿;消費者們因物價上漲而怨怒不已;最高法院指責該法案侵犯了為各州保留的那一部分商務權力。即令是被認為得到不少便利和實惠的大片業家也在抱怨政府控制了他們與勞工的關係。持續的批其中有人甚至斷言,該法案推遲了復興。於是,被羅斯福稱之為"美國國會所頒佈的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立法"於1935年5月被最高法院裁決為違憲。 第一次新政期間羅斯福政府的一個鮮明而有力的重大舉措,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實施的聯邦救濟工作。羅斯福曾在競選期間許諾決不讓任何人挨餓,而此時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慈善團體的財源幾乎都已耗盡,情況之緊迫已接近於急需聯邦政府大力干預的地步。羅斯福在其1933年3月中旬致國會的一份諮文中,提出了三種救濟方式:一是由聯邦政府招收和雇用工人;二是撥款給各州以供開展救濟計劃;三是實行一個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方案。國會實際上對這3種方式都給予了採納。 緊急救濟的頭一步是羅斯福引以為得意之作的民間資源保護隊。3月21日,羅斯福將此提案送交國會。眾議院在10天后予以通過。該法案計劃在初夏投入25萬青年去植樹造林,修堤防洪。4月5日,民間資源保護隊正式開始活動。羅斯福告訴全國人民,這個非軍事性的資源保護隊伍是一箭雙雕之策——既明顯地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價值,又減輕相當程度的實際災難。資源保護隊的青年男子一般在17至25歲之間,除食宿外,每月工資30美元,其中25美元寄給他們的家庭。 在8年期間,共有將近300萬青年參加了該隊。他們在軍官和農林機構的指導下,為全國增加了1700萬英畝林地,防止了許多場森林火災,進行了消滅動植物各種病害的鬥爭,開闢養魚池放養鮮魚10億尾,開挖了許多引水渠和運河,修建了600萬座預防土壤侵蝕的堤堰,並有效控制了蚊蠅的平生以助消滅瘧疾。」美國歷史上全部公私造林成果,有一半以上出自民間資源保護隊之手。」這些隊員在離隊時,均以健壯體格和新的生活態度進入了私人企業。其結果正為羅斯福所說,"將永遠無人能夠用美元和美分,來估計它對於人的本身以及對於全國,在士平民心、職業訓練、衛生保健和適應日後競爭性生活的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價值。」 1933年5月12日,羅斯福簽署了國會通過的《聯邦緊急救濟法》,依照該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並指定"復興金融公司"撥出5億美元作為對各個州的緊急救濟金。其條件是,州、市每開支救濟費3元,即由聯邦政府津貼1美元,任何1州所得數額不得超過總額的15%。5月22日,羅斯福任命哈裡·霍普金斯出任署長。辦事兢兢業業、講究時效的霍普金斯甚至等不及辦公室佈置完畢,就開始簽發電報,就職2小時內便支付了500萬以上的款項。他堅持救濟應完全超越黨派控制的原則,一絲不苟。 一開始,救濟的方式和性質依舊停留在陳舊的模式上,即堅信民辦事業可以提供防止一切弊端的方法,聯邦的救濟必須以一切可能的偽裝方式出現(聯邦撥配的賑濟款仍由地方當局負責具體開支),否則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生活方式的侵蝕。霍普金斯決心徹底改變有關政府賑濟的責任和職權的整個概念。6月11日,他在底特律的全國社會工作會議上發言指出:救濟工作是聯邦政府對公民應盡的義務,不必假手任何地方或私人機構作媒介,救濟不是什麼慈善事業,也不僅僅是以施捨方式來減輕痛苦的應急措施,而是政府對公民應盡的義務,是一種神聖的正義行為。正是他的這種作風和原則,才贏得了羅斯福對他的重視和支持,並讓他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在政府中擴大他的影響和權力。 在單純的各州以食品、住房、衣服、電燈、燃料等方式進行的直接救濟已經明顯不足以緩解危局時,1933年冬季的到來又將使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而1934年的中期選舉的競選活動即將開始。善於捕捉時機的霍普金斯相信,只有龐大的工程計劃才能妥貼地解決這些問題。11月初,他力促羅斯福發起巨大的以工代賑緊急救援計劃,以救濟廣大失業者及其家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