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二五


  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紐約證券市場在經歷了幾次小小的預震後出現了坍塌,幾十種主要股評價格垂直狂跌,絕望的人們瘋狂地拋售,當天就有1289萬股易手。崩潰的高潮終於在10月29日來到了:大批的股票湧到市場上來,不計價格地拋售……這一天瘋狂交易以1641萬股的最高紀錄而收盤。……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幾乎下跌了40檔。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市場——外國股票交易所、美國較小交易所、穀物市場,價格慘跌也接近恐慌程度。到11月中旬,股評價格又一次慘跌,"柯立芝——胡佛繁榮……處於垂死狀態。在這種驚慌的衝擊下,許多一向不受人注意或被證券市場樂觀情緒掩蓋的病害,開始圍攻整個經濟軀體,好像當某一關鍵性器官不再起正常作用時,病毒細菌滲入整個人體一樣。」

  事實確實如此,這次暴跌只不過是經濟全面而持續衰退的一個開端。在此後3年多的時間裡,金融業、商業、工業的指數依次成比例地劇烈下降,作為20年代經濟繁榮支柱的鋼鐵、汽車、建築等行業的衰退情況更是驚人,許多知名企業在逐漸消失。農民的總收入下降了57%,對外貿易總額下降70%,失業人數最多時高達1500萬人。所有這些逐步構成了一次標誌著美國經濟生活分水嶺的大蕭條。

  關於這次嚴重而持久的經濟大蕭條的基本原因,就連許多美國著名大學指定的標準經濟史教材也承認,它是資本主義世界間歇性地或週期性地發生經濟危機的客觀規律的反映。其理論上的說法是:「在總的經濟活動中,擴展與收縮循環交替,每一方向的替換運動都是自動加強,而且實際上滲透到經濟的各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種不斷變化的因素表明美國經濟生活缺乏穩定性。整個20年代的美國"工商業處於一種社會方面良好的、自由放任主義的環境之中,正是工商業制度本身造就了後來的蕭條,而不是敵對的和外部的社會力量。」20年代的"新時期繁榮"沒有確實的基礎,正如威廉·z·福斯特所說,它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廢墟上的用舊紙牌搭起的房子"。具體而言,"新時期繁榮"中隱含著許多足以危害經濟結構的因素:整個國民收入中成為利潤即潛在資本的部分日益增多,而作為工資與薪水的那一部分消費支出在相應的減少,實際工資趕不上國民生產的大幅度增長,結果出現一種偏離勞動收入而偏向財產收入的現象,財富用於進一步擴充工業單元和瘋狂購買股票市場利潤,造成商平生產過剩,即使預支購買力的分期付款法也難以維持總消費量的增長,這樣就出現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

  日益擴張的工業因內部比例失調出現了難以補償的負擔,鋼鐵、汽車、房地產等突飛猛進,而採礦、棉紡、造船、鐵路運輸及設備、制革等嚴重滯後;農業方面因戰時過度擴張和歐洲市場驟減,更因美國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增長緩慢,以及海外競爭趨於激烈,導致美國農產評價格和農業收入急劇下降;就業人口的上升幾近停滯,還跟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長,「技術性失業"呈上升趨勢;因資本積累與資本集中速度過快,而生產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各國關稅壁壘又引起投資出路狹窄,於是大量資本進入投機市場。工業、公用事業、鐵路和銀行都加緊印刷新的債券去適應日益膨脹的需求,成千上萬的人們對自己的正當業務失去興趣,轉而集中精力去進行股票投機。

  整個信貸業務和投資交易充斥著公開的腐化與墮落;由於美國停止對外國貸款,國際匯兌中的美元貼水,貿易順差使世界黃金日益流向美國,以及高關稅政策招致他國的報復性對策等因素,導致歐洲的財政動盪和金本位制的難以復原,這不僅引發了現存國際匯兌與貿易制度的崩潰,也使歐洲長期無力從美國買進多於它們賣給美國的商品,結果便是美國向歐洲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同時銳減。從過程上看,證券市場崩潰引發了信用結構的破裂,社會分配體系隨之解體,農產評價格暴跌的同時,工業品卻因壟斷習俗和工資協議而穩如泰山,美國銀行制度的弱點和歐洲金融恐慌更導致了複雜而持久的信貸危機,正常的國際貿易活動宣告休克,古典經濟學意義上的自由市場已不復存在。

  嚴重的大蕭條引起了美國人民廣泛而深刻的消沉、不滿、失望、懷疑和忿怒,這種情勢加速了一個從來就不曾靜止的社會的變化,而且促使人民去接受新的觀點和平盼已久的變革。1930年的國會選舉結果就清晰地反映了這種情勢,民主黨取代了眾議院裡的共和黨多數,而且將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多數席位減少到了最低限度。

  1928年南部和邊境各州曾倒向胡佛的民主黨人現在又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原來對民主黨有些懷疑的農場主現在因農產評價格暴跌而接近破產,他們也不願再投共和黨的票。城市勞工接近民主黨的趨勢也明顯增強。原來暮氣沉沉、支離破碎的民主黨組織也開始重新活躍起來,這些變化無疑對任何一個潛在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而言都是吉兆。民主黨人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幾乎整個20年代曾以繁榮和更大的繁榮為理由在人民面前邀功的共和黨,原來並不能壟斷繁榮。羅斯福敏銳地認識到,目前正是自己有所作為並一展抱負的絕佳時機。其實,1930年羅斯福競選連任州長的獲勝本身就是他有效地利用這種形勢的結果。

  胡佛總統及其內閣成員經常單獨地或集體地發表樂觀自信的安撫民心的聲明。與此同時,一個強烈而鮮明對照的便是羅斯福州長已經開始在帝國州這個重災區採取了越來越激烈的全國為之矚目的舉措:他較早地改變了自己1929年冬的看法,他承認"局勢嚴重,需要我們冷靜而認真地對待這種局勢,要像研究致命細菌的學者那樣,首先弄清它們的性質、因果關係,最後找出戰勝它們和防止它們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的辦法。」

  言出必行,1930年3月他提議建立了一個緊急救濟失業委員會,其宗旨在於提出關於穩定失業情況的長期的可行性建議;他號召州政府要千方百計地幫助提高就業率,並提交州議會通過一項限制法院干預勞資衝突的法令,他還率先贊成把強制性失業保險作為一種實際上的救濟方式;他切實地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及時有效地減輕了人民的疾苦並且擴大了公共事業(如大規模的造林計劃);1931年8月,他敦促州議會批准成立了臨時緊急救濟署(簡稱T·E·R·A),具有"洞察一切的判斷力"的哈裡·霍普金斯擔任了該機構的主任,"該機構已經掌握著一筆大約3000萬美元的經費,如果發行公債在選舉日通過,它還可以擁有3000萬美元。現在州裡大約有100多萬人的生活靠它照顧。」

  工作迅速、儘量不給羅斯福添加麻煩的霍普金斯所推行的失業救濟計劃規模之大,措施之激進,在美國各州中是空前的。儘管紐約州10%以上的居民平均每家每月僅可得到23美元救濟款,可是這些錢已使他們得以免於餓死,而其他州每戶每月只能從慈善機構領到幾美元。這樣按危機時期的標準看,紐約州的窮人在全國窮人中算是富戶了。該機構的名稱及其所作所為經常在全國主要報刊上出現,因而在美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傾斜。此外,該機構的創設,實際開創了一個後來羅斯福自己在"新政"時期,以及在為應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需要而組織舉國力量時期所一再遵循的先例,即迅速成立一個新機構來應付和處理緊迫的問題。

  儘管這些舉措及其包含的見解與胡佛後期勉強推行的政府干預政策有類似之處,但一個是積極主動,一個是消極被動;一個是大張旗鼓地宣揚,一個是小心謹慎地辯解——結果他們兩人在公眾心目中造成了遠比實際情況要誇張得多的不同形象。更重要的是,那些與羅斯福擔任同等職務的其他州長們,要麼一籌莫展、固步自封,要麼走在了紐約州的後面。而同時令人驚異的是,曾經追求進步改革的史密斯、考克斯、戴維斯等重要民主黨人(均被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大蕭條中都不同程度地向右轉了,這樣,一個具有靈活性、創造力和平力的羅斯福州長就在全國儼然顯現為那種舍我其誰的領頭羊風範,紐約州也一躍成為全美國有效對付大蕭條的典範。換言之,在舉國上下都被沮喪和絕望緊緊攫住並束手無策的時候,任何能夠帶來些微希望和亮點的嘗試都會獲得傳播學意義上的聚焦、定格和自我放大機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