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查爾斯·W·艾略特是哈佛大學的第21屆校長(1869—1909在職),也是該校幾個世紀的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三位校長之一。他思想深邃,銳意改革。他大力引進德式教育,改革傳統課程設置,他主張教育的首要宗旨是使科技文化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其觀點成為美國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來源。他在大學中首創了選修課制。當時的哈佛學界名流雲集。羅斯福的老師中就有美國歷史邊疆學派的創始人弗雷德裡克·J·特納教授,英國文學專家喬治·傑特裡基教授,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權威威廉·詹姆斯教授,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艾布拉姆·安德魯教授,政治學界的重鎮艾伯特·洛厄爾教授,還有對哈佛傳統的實用主義哲學流派進行猛烈挑戰的喬塞亞·羅伊斯教授,等等。羅斯福學的主修課有英法文學、拉丁文、地質學、古生物學、美術和演講術。

  但他的興趣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方面,他選修了十幾門歷史課和大量的政治學、經濟學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有:歐洲史、英國史、美國史、美國政治、立憲政治、美國立法傾向、國際法、國家法、貨幣法規以及有關金融、運輸和企業方面的古典經濟學課程。這些課程似乎非常適宜于培養一位未來的政治家,但是政治學方面的課程大多內容枯躁、教條,且與現實相去甚遠。羅斯福曾抱怨國家法這門課程,說它只強調立憲程序和抽象的法律理論,而不重視政治現實,"好像一盞沒有電線的燈泡"。他希望從政治學中學到關於"實行一種政治制度的具體計劃——包括預選、政黨預備會議、選舉和立法的具體計劃"。但當那位戴著近視眼鏡、也許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講課最枯躁無味的講師走上講臺時,他只好和其他同學爬出後窗,順著太平梯溜之大吉。同在格羅頓公學一樣,他成績平平,僅達到"體面的及格水平"。

  1945年4月28日,《哈佛畢業生通報》認為必須指出,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大學時代從不逃避困難,也從不選用運動員所用的那種輕鬆的名聲不好的教學大綱。另外,羅斯福在哈佛期間學習經濟學課程的情況,需強調一下。他在第1學期學習了穆勒的《經濟學原理》,其中還輔以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哈德利當時的修正觀點。第2學期學的是國際貿易與關稅、銀行、托拉斯、勞工與社會保險等4個方面的內容,教師A·P·安德魯講的是正統經濟學,但器具改革思想。在哈佛的最後一年,他選修了4門經濟學課程:運輸經濟學、公司經濟學、銀行與主要銀行制度史、近代貨幣立法的經驗與理論概述。講授這些課的教師中不乏主張改革的人,他們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也不贊成政府干預過多,他們主張政府應該出面管理那些出現弊端的環節。可以認為,這些課程為羅斯福經濟思想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哈佛也不大可能真切而具體地傳授給羅斯福一些作為未來政治家的治國韜略及其實用操作技巧,它只是以其整體氛圍賦予羅斯福一種氣質或稟性,一種對事物通體上的判斷力和理解力。哈佛大學歷史上共出了5位美國總統,亞當斯父子便是其中之二,他們的後裔、同是哈佛畢業生的亨利·亞當斯曾寫道:哈佛是一所具有寬容精神和自由主義色彩的學府,它把青年們培養成高尚體面的公民,然後輸送到社會上去。但是,它"從未企圖培養出公眾領袖。……它傳授的知識有限,而且連這有限的知識也沒有教好。但它卻使學生們思想開闊,沒有偏見,對事實不甚了了,但溫良大度"。

  這段話貼切地說明了哈佛對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那種潛移默化而又全方位的影響。儘管羅斯福在哈佛沒有充分顯示出赫伯特·胡佛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學所表現出的政治才幹和領袖氣質,但他確實從4年的經歷中得益匪淺並受用終生。他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教室之外,並且作為一名公認的優等生順利畢業。這些成就往往是在他經歷了一系列類似的不被承認、排擠、冷嘲熱諷等打擊之後取得的。他沒有陷入因受挫和自身缺陷所可能導致的無窮無盡的自卑情結中,而是將其"埋在心底"。

  對此,曾長期在羅斯福手下工作的雷克斯福德·G·特格韋爾①將之總結為性格的深沉。他在1957年出版的《民主主義者羅斯福》一書中分析道:「早在哈佛的時候就無法猜透富蘭克林的心思,在他當總統後更是如此。他不讓任何人識破他的內心活動。……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父親、家庭教師、皮博迪和朋友們對他的教育和影響使他養成了深沉的性格。情感不外露,因為它可能流露出內心的激動。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承受病痛、困難和失敗的折磨,自幼養成既不得意忘形也不悲觀失望的性格。富蘭克林想把自己天生的缺陷隱藏起來,把明顯的弱點掩蓋起來,把幻想中重大的但還模糊不清的想法埋在心底。他最明顯的一個缺陷是他成長得晚。結果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一些令人不解的東西,他瞭解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一些事情,但他不能準確說出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他盡了最大努力來掩蓋這種遲疑心理。當他在哈佛畢業時,他的深沉性格實際上已發展到了頂點。」

  的確,堅韌不拔的隱忍和深沉的性格支撐其他的自信,即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抱有絕對的平靜和自信,使他在日後面對來自未知領域的險惡挑戰時,一次次藉此涉險過關,並顯示出驚人的獨創性和靈活性。當然,這種含而不露的深沉和靈活性很容易被人聯想到一點如狐狸般的狡猾。1904年6月,羅斯福正式告別了哈佛大學。他的家世、教養、特殊身份以及教育程度使他產生了一種優越意識。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認為自己"應該在美國社會中成為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薩拉·羅斯福也承認,"他的父親和我總是對富蘭克林寄予極大的期望。……我們認為他應當能取得優勝,一旦他確實成功時,我們很高興,但並不吃驚。總之,他有許多其他孩子所不具備的條件。」

  ①雷克斯福德·G·特格韋爾系羅斯福智囊團成員之一。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1933年成為羅斯福工作班子的成員,參與制定《農業調整法》,歷任農業部副部長(1934—1937)、波多黎各總督(1941)、芝加哥大學學部委員。著述豐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