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
四二 |
|
第十八章 一往無前 1933年至1935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從396億美元上升到568億美元;國民收入也迅速上升;失業人數已經減少,農產品價格已經上漲,工業生產日益上升,銀行的儲戶已不再擔心存款的安全了……這些偉大的成果足以表明,富蘭克林·羅斯福以其卓越的才能把不同觀點的男男女女團結在一起,贏得了他們的忠誠。美國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正朝著「新政」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 富蘭克林·羅斯福開始成立一個政府。在舊的智囊團解散之後,一些聰明能幹的青年律師和大學教師就在執行各項新政立法的政府機構裡任職。經濟不景氣使他們無法進入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和名牌大學之門。現在時機業已成熟,他們於是湧向華盛頓市。這些人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是亞當·史密學派的保守分子,有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宣傳者。他們起草了絕大部分的新政法案,並在各個部門中貫徹執行。他們當中沒有什麼人同總統有私人接觸,不過當時在農業調整管理局工作的青年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恩·加爾佈雷思回憶說:「他像巨人一樣坐在辦公桌後,洋洋得意地叼著香煙,談論著你的工作多麼重要和他對你的成果多麼讚賞。」 這些新政執行者看不起那些由於不能應付大蕭條而聲名狼藉的銀行家和大企業家,他們改變了企業和政府間的通常關係。權力已經從華爾街那些四壁鑲板的董事會會議室轉移到突然在整個華盛頓到處出現的家具陳舊的辦公室。這些律師、經濟學家和社會工作者同前一代的進步分子走的不是一條路。 他們冷酷無情,驕傲自大,玩世不恭。他們都認為,改革意味著實行全面的社會經濟變革——就是重新分配全國的財富。他們採納了只要目的正當就可不擇手段地超道德規範。他們都認為這是總統的做法。哈裡·霍普金斯同一些助手談話時最恰當地概述了這種規範:「我想向你們保證,我們不怕在法律範疇內探討任何問題。不論你想做什麼事,我們的律師都能宣佈它是合法的。」 全國復興總署署長約翰遜甚至在被任命之前就開始起草管理工資、工時、物價和公平競爭的法規了。本來他的主要著眼點是鋼鐵、汽車、紡織、採煤和建築這些大工業,希望對全國復興總署能有很大幫助。但是,他低估了這些法規受人歡迎的程度。幾乎每種工業都要求有它自己的法規。在全國復興總署成立後的頭幾個月裡,約翰遜收到了制訂260多項不同法規的請求。他們為棉紡工業制訂了第一項法規,已準備於6月27日由總統簽署。這項法規穩定了生產,確定了價格,規定了統一工資和工時,不准紡織廠雇用童工,從而結束了長期殘酷競爭和剝削工人的歷史。羅斯福在談到對童工的限制時說,「在我到華盛頓以後所處理的事情中這件事最使我感到高興了。」 新政的執行者們曾嘲笑赫伯特·胡佛依賴規勸的做法,但是約翰遜卻發動了一場大力支持全國復興總署的宣傳運動,這場運動使以前的任何這類運動相形見絀。幾乎每個社區都舉辦汽車列隊遊行、群眾集會等活動。紐約市的活動規模最大,那裡有25萬多人打著全國復興總署的標誌藍鷹旗在第五大街遊行,還有150萬人觀看喝彩。報紙的報頭、商店櫥窗的廣告和電影明星的後背,到處都出現了藍鷹。甚至胡佛也同意了它的原則,但是他還沒有斷定它有法西斯的味道。在輿論的影響下,一直抵制全國復興總署法規的大工業也跟著行動起來了。一天,約翰遜跑進白宮,將三項法規交給總統簽署,然後就奔跑出去趕飛機,羅斯福冷冰冰地說:「從此以後就沒有見到他了。」 9月間約翰宣佈,已有將近300萬工人重新就業。平均工資已從每小時42美分上升到52美分。批准的法規約計有550項,其中包括為瓶蓋廠、奶罩廠和其他工廠制定的法規。 儘管如此,藍鷹高飛的日子屈指可數了。正如埃利斯·W·霍利在《新政與壟斷問題》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全國復興總署反映了美國在20世紀面臨的困境。他們有必要採取手段來滿足對建立工業秩序的要求,而同時又保持美國的民主傳統。全國復興總署試圖使商業、工業、勞工和消費者結成一種不穩定的聯盟,從而使人人受益。約翰遜的宣傳運動掩蓋了使他們分裂的嚴重分歧。在這種欣喜的心情逐漸消失後,他們之間展開了鬥爭。 工會指責說,它幾乎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它還聲稱,全國復興總署偏袒資方。儘管如此,在美國聯合煤礦工人工會主席約翰·L·劉易斯的帶領下,他們成立了工業組織委員會,並宣稱「羅斯福總統希望你們加入工會!」他們開始把美國勞工聯合會的老牌同業工會所忽視的批量生產工業內的不熟練工人組織起來。企業界予以反擊,對組織者使用強硬策略,恫嚇工人,開始成立公司聯合會。勞資鬥爭的戰線拉開了,美國的工業中心發生了一陣陣的暴力行動。 全國復興總署在約翰遜的飄忽不定的領導下有崩潰危險的消息不斷地傳到羅斯福的耳鼓裡,助手們也建議他撤掉這個將軍,「但是他的心腸太軟,不能把他撤職」,不太同情的目擊者伊克斯說。「約翰遜堅決不走……並為繼續呆下去而和總統仔細研究了各種戲劇性的行動。」約翰遜終於在1934年9月遞交了一份辭呈,像一台狂怒的風車似的飛出政府,在報業辛迪加的一個專欄上發表文章,痛駡他以前的同事。全國復興總署又勉強維持了九個月,一直到最高法院一致判定它違反憲法為止。 按照大部分衡量標準,全國復興總署已宣告失敗,而且在未留下體制痕跡的情況下消失了。它缺乏一貫性,代表政府批准了許多互相脫節和互不協調的壟斷性協議,同時又在口頭上表示決心遵守競爭的道德標準。即令是控制500多種行業,約翰遜都沒有時間,也沒有專長。若是沒有伊克斯的大力合作,就拿不出發展經濟的有效辦法。他們若是調換一下職務,全國復興總署就會做出很大的成績。如果伊克斯慎重地制訂各項法規,如果約翰遜把錢慷慨地花在公共工程上,那麼就有可能促進美國經濟復蘇。 1933年7月下旬的一天,得克薩斯州棉花農場主威廉·E·莫裡斯同該州眾議員理查德·克萊伯格一道應邀去白宮覲見羅斯福總統。通過克萊伯格的行政助理林登·E·約翰遜想出的一些辦法,農場主莫裡斯依照政府關於減少剩餘農產品計劃頭一個毀掉他一部分棉花作物。總統向莫裡斯遞交了一張517美元的支票,作為他毀掉47英畝農作物的「調整報償」,當時周圍擠滿了攝影記者。 這個儀式標誌著一項旨在挽救美國農業的激進策略的肇始。根據農業調整法的條款,農場主減少耕種面積可獲得補償。如果農場主有剩餘的農產品,政府則可提供津貼以保證農場主的最低價格,而這種津貼可通過向麵粉廠主和罐頭廠主徵稅來籌集。由於已錯失良機,農業部長亨利·華萊士和農業調整管理局局長喬治·皮克派人去說明棉花農場主將約計1000萬英畝的棉花毀掉1/4,並且把大約600萬頭母豬和豬仔全部買下來,藉以防止市場出現供應過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