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盧梭 | 上頁 下頁
三五


  盧梭提出向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把他們從惡劣的社會影響下拯救出來。所謂自然教育,就是「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的發展而進行教育」。這就是說,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應該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遵循自然賦予他們的本性,考慮他們的年齡特徵,聽任他們的身心的自由發展。自然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自然教育的方法就是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法。他說,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教給孩子的,這就是做人的天職,而教師的職責即在於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使他們不至於被種種欲念或偏見拖進社會生活的漩渦,而成為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具有公民品格的人,為公共利益而工作,而獻身。

  盧梭指出,兒童生來是軟弱的、一無所有的和愚昧的,他們需要力量和幫助,需要判斷能力。在他們出生時沒有的東西和在長大時所需要的東西,全部要由教育賜與他們。兒童的教育有三個來源:或受之于自然,即自然的教育;或受之於人,即人的教育;或受之於事物,即事物的教育。盧梭認為,教育是一門藝術,它的成功就在於必須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配合一致,使人的教育符合于自然的教育,並要利用事物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宗旨就是以發展兒童的天性為中心,按照兒童的心靈的自然進程和特點,通過恰當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兒童的身心得到自由而健康的發展。

  在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教育的階段論。盧梭按照兒童的個性和年齡特徵,把他們受教育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並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有其歷史的進步意義的。他的關於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過程進行教育的思想,關於通過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勞動教育、道德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的思想,關於把教育同生活和實踐密切聯繫起來的思想,關於教師應當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的思想,以及主張用實物教育和直觀教學的方法等等,都有著積極意義,並對後人有某些借鑒作用,是教育史上一份寶貴遺產。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的。他的教育學說是對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論的有力批判,歌德稱盧梭的《愛彌兒》這部著作為

  「教育的自然福音」,它所論述的教育理論,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給後人以很多有益的啟發。因此,對於盧梭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研究,並批判地加以繼承。

  文學方面:

  盧梭除了在上述領域、特別是政治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和影響之外,在文學方面也是相當突出的,甚至有人認為是最突出的。他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家,在世界文學史上早已佔有一席之地,而他的傳世之作中也是文學作品居多,如《新愛洛伊絲》、《愛彌兒》、《懺悔錄》、《漫步遐想錄》等,多列入古典文學名著叢書翻譯出版。在他生前創作實踐中,有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他的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往往是交替問世,當他的學術著作引起爭論或受到批評攻擊的時候,而文學作品又往往受到喝彩和嘉獎。其實他的文學作品和他的學術著作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是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可見他的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把人的尖銳目光「柔化」了。

  《新愛洛伊絲》(書信體小說),還未正式出版就在讀者中傳抄了。這最先的讀者首先是宮廷中人物及貴族小姐、夫人等,其反響幾乎是一致的。小說的內容是:借用12世紀青年女子愛洛伊絲與她的老師阿卜略爾的愛情故事,寫18世紀法國一對青年人朱麗和聖普樂的愛情悲劇。聖普樂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貴族家擔任家庭教師,和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發生了戀情。朱麗的父親等級觀念很深,僅僅因為這個青年不是貴族出身,不許朱麗和聖普樂結婚。聖普樂被迫離去,朱麗也被迫嫁給一個貴族。聖普樂和朱麗再度相逢時,兩個人都非常痛苦,不久朱麗重病而亡。盧梭對這個戀愛悲劇傾注了全部的同情,把這對青年人的愛情表現寫得真摯動人,合情合理。但是封建等級制度阻礙他們結合在一起,成了他們不幸的根源。在小說裡,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立場上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批判了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並通過這個愛情悲劇對封建等級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小說的情節進展緩慢,故事在人物的通信中展開,書信體的形式使作者有可能對主人公大量傾訴自己的感情,對自己在愛情不自由的處境中的種種痛苦作細緻的刻畫和盡情的渲染,因而整個作品充滿了反封建的激情,竟打動了那麼多不同身份的人!一位德國評論家說:「通過《新愛洛伊絲》的範例,18世紀資產階級小說才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美學境界。」

  《愛彌兒》和《新愛洛伊絲》大不一樣。這不能說作為文學作品的《愛彌兒》缺乏藝術魅力,而是作品的題材、格調、表現形式等等各不相同。《愛彌兒》的副標題是《論教育》,可以看作學術著作,但它的教育對象愛彌兒是個虛構的人物,對這個虛構人物教育的過程也是一種設想,所以也說它是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哲理小說。這種介於學術著作和小說之間的形式就是獨特的。盧梭要在這本書裡著重表達他的教育思想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態度,其尖銳程度是一目了然的。盧梭在這部作品裡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有用人才、防止人在惡濁的環境中變壞;窮人接近自然,沒有進行教育的必要,富人的階級偏見背離自然狀態,必須進行教育。盧梭有意把愛彌兒虛構為一個貴族子弟,在他的教育下成長,這意味著他把貴族階級視為必須加以改造的對象。

  他對愛彌兒的教育,處處針對這個階級的種種惡習和偏見,讓愛彌兒遠離城市住在鄉下以避免奢腐風氣的影響,不允許愛彌兒讀帝王將相的歷史以免受其毒害;他厭惡貴族階級的矯揉造作,要求愛彌兒養成樸實自然的作風;他針對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奴役,培養愛彌兒崇尚理性、獨立思考、決不盲從;他以封建等級觀念為對立面,教育愛彌兒具有民主思想,對普通人「富有同情」;他厭棄使人脫離實際,養成寄生習慣的貴族教育,培養愛彌兒熱愛勞動、掌握勞動技能,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還強烈反對貴族階級和反動教會對兒童進行宗教毒害、煽起宗教狂熱,反對用統治階級的道德禮教去束縛兒童的思想。這樣激烈的反封建精神,觸怒了封建統治當局和教會是不奇怪的。但是書中對受教育的兒童的態度卻是十分感人的。那樣寬厚雍容的態度,那樣喃喃自語似的輕柔的口吻,那樣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為孩子想到的拳拳之心,構成了另一種風格,形成了另一種情調,這也是盧梭所獨具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