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盧梭 | 上頁 下頁
三四


  在宗教問題上,盧梭不是無神論者,而是自然神論者。他把物質和運動割裂開來,認為只有某種外在力量才能引起運動,而這個推動宇宙、構造世界、給萬物以生命和運動的最高主宰,就是上帝。盧梭反對以宗教迷信和狂熱為特徵的傳統天啟宗教,主張「自然宗教」。他說:「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宗教,但我從來沒有完全離開宗教。」

  盧梭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新證明。他認為,上帝存在、上帝創造世界的觀念,雖是他的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但他確信由於「秩序的法則為萬物所遵守」,因此,只有通過認識自然的秩序和「良知的直覺」,去推論上帝的存在。他說,「我把所有一切的書都合起來,只有一本書是打開在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書。正是在這本宏偉的著作中,我學會了怎樣崇拜它的作者。」盧梭就是從這本「大自然的書」,即從研究自然進而去尋求自然的創造者,去認識上帝的。

  盧梭以其信奉的「自然宗教」與當時的官方宗教及其教條和儀式相對立,在這方面,盧梭發展了英國著名的自然宗教宣傳者赫爾伯特·車爾伯利的觀點。

  儘管在宗教問題上,盧梭沒有採取法國唯物主義者的無神論中明顯地表現的18世紀先進觀點,我們並不能否認他在反對天主教會鬥爭中的功績。盧梭抨擊表面的宗教儀式,認為「神要求的惟一的儀式是心靈的儀式」;他嘲笑各種宗教的代表們爭論哪些關於上帝的原理與宗教儀式更為優越。他和當時的其他思想家一樣,把批判的火力指向教士,號召人們不要相信「神父和牧師」的權威。結果,盧梭受到各種教會的攻擊和迫害比無神論者都厲害。

  教育方面:

  盧梭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現在《愛彌兒》一書中。這部書他用20年時間思考,3年時間寫成,緊隨《社會契約論》後出版。它一出版就和它的作者一起遭到了厄運,可見它是多麼不同尋常。

  盧梭在《愛彌兒》這部聞名世界的論教育的著作中,根據他的唯物主義感覺經驗論的認識論思想提出了按照人的認識發展過程和自然法則,對他所假定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進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發展的「自然教育」理論,因而使他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愛彌兒》和他的兩部政治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它們都是以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為基本宗旨的,不同的是,《愛彌兒》在「破」的基礎上,提出了為未來資產階級社會培養擺脫封建社會影響的「新人」的教育計劃。

  盧梭的教育思想,包括「破」和「立」兩個方面,即破封建主義舊教育,立資產階級新教育。封建專制統治者為了達到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目的,他們推行一種奴化教育、愚民教育,鼓吹蒙昧主義,鄙視知識,摧殘文化,使人民處於無知無識之中,成為沒有思想的任人擺佈的工具。孟德斯鳩曾尖銳指出,封建專制國家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旨在「降低人們的心志」,培植「奴隸性」。

  盧梭論教育的名著《愛彌兒》,可以說是一部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控訴書。它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君主和封建教育制度,它是同封建主義的教育理論根本對立的。由於封建專制君主感到自己的政治統治是非正義的,因此,他們非常害怕人民受教育,惟恐人民有知識並進而認清自己的權益。他們力圖剝奪人民受教育的一切機會,實行嚴格的書籍檢查制度,摧殘進步思想家的著作,迫害那些主張自由和堅持真理的人,堵死人們認識真理的道路。在這種黑暗的時代,教育是受教會控制的,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工具,社會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神學廢物和盧梭輕蔑地稱為「科學的胡說八道」的東西。

  總之,封建統治者害怕人民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地實行文化專制主義。

  盧梭在對封建社會教育的批判中,他痛心疾首地反對那種由天主教會所掌握的學校教育。他認為,這種教育根本不顧兒童的心理特點,強迫地向他們灌輸各種煩瑣知識和空洞的宗教神學教條,鼓吹盲目信仰和崇拜權威的蒙昧主義。它扼殺人性,窒息科學,嚴重地摧殘兒童的身心健康,束縛他們的個性發展,阻礙他們的個性解放。他指出,由於現有的教育是在墮落的社會中,由墮落的人來實現,所以它必然是壞的。盧梭在《愛彌兒》上卷中,就開宗明義地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盧梭鑒於封建教育殘害人性,違反自然,而提出「自然教育」的理論,主張在自然條件下,遵照兒童的本性,來向他們進行教育。

  盧梭針對中世紀經院學校教育嚴重脫離實際的現象,提出重視實踐的作用,積極主張把教育同生活實踐密切結合起來;針對學校那種呆讀死記、機械訓練的教學方法,主張必須拋棄這種陳舊的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方法,即自然的方法;針對封建教育的懲罰制度,提出了「自然後果」的原則,對兒童所犯錯誤或過失不要直接加以制止或懲罰,而應該誘導他從自己所犯錯誤的經驗中獲取教訓,意識到個人行為的「自然後果」,從而使他自覺地、主動地改正錯誤;還針對封建貴族、特權等級攫取別人勞動成果的不合理現象,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他認為勞動是每個人應盡的社會義務,通過勞動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靠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主張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善良情感,等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