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隆美爾戰時文件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敵人的整個登陸作戰,絕不可以使它延長到幾個鐘頭,或者至多一兩天的時間——迪耶普之戰[譯者注:加拿大部隊於1942年對法國海岸的失敗突擊。 ]即為一個範例。敵人登陸的企圖一旦被擊敗,就絕不准許他們再捲土重來。他們不僅因已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而且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完成再來一次的準備。不僅是這些物質的因素,同時只要第一次侵入戰慘敗之後,他們在士氣上也就會受到極大的打擊,足以阻止他們再來作第二次的嘗試。在美國:這一定可以阻止羅斯福的再度當選,他如果運氣不好,也許都會被美國人把他關到監獄裡面去。在英國,厭戰的心理一定會漲到空前的高度,那個年老多病的丘吉爾的聲望一定會一落千丈,再也無力鼓動英國人作第二次的冒險嘗試了。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之內,我們可以使用同等的兵力,以對抗敵人的數量優勢——大約五六十個師。擊毀敵人的登陸企圖,其意義不僅是在西線方面獲得了一次局部性的解決。它實在是整個戰爭中的惟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就是最後的結束。

  「……我們目前在歐洲留置著45個師的兵力,這些兵力也正是東線方面最迫切需要的。一旦西線方面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之後,他們馬上就可以完全移轉到東線上去,局勢就一定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所以今天在西線上作戰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深切認清這一戰即足以決定整個國家的生死命運。大家必須認清這個任務的重要性,而準備不惜一切的犧牲來完成他們的使命。」

  從希特勒這篇演講詞當中,實在看不出來一點足以表示元首大本營內正陷於猶豫不決困境中的跡象,但事實的情形就是這樣。雖然敵人可能在此登陸,但是此時大本營中卻並不肯開始把兵力向這些地區集中。實際上,希特勒對下述的兩派戰略主張,也感到無所適從:一派是以龍德斯泰特元帥和蓋爾將軍為代表,另一派的代表人就是隆美爾。

  這個時候蓋爾將軍所負的責任本只是監督在法國境內的裝甲兵訓練而已,但他卻很想組織一個裝甲兵團,由他個人指揮,並把所有的裝甲師都集中在巴黎附近。為了支持他的主張,他特別強調:盟軍的空降部隊很可能會在巴黎附近發動一次大規模的作戰。他更主張應該讓盟軍登陸,讓他們沖進來,然後再發動一個大規模的反攻,以把他們趕下海去。

  雖然他的第一點見解為所有的專家們所拒絕,可是第二點見解卻獲得了很多擁護者。因為那些德國高級將領中,多數人都只有在東戰場上作戰的經驗,他們所知道的戰爭還只是二度空間的,並非三度空間的。這些將領們完全不瞭解制空權的重要性,他們沒有見過盟軍在南戰場擁有多大的空中優勢。此外,他們更認為英美的軍隊對於機動戰是很不在行的,可能完全不是德國從東線方面所調來的老兵的對手。

  從隆美爾個人的記載中,就可以知道他在北非之戰中,已經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那代表最現代化和最進步的戰爭技術。反對隆美爾意見的將領們,過去從未和美英聯軍這樣一個高明的敵人交過手,同時他們也不像隆美爾過去兩年在非洲有機會可以把他的戰術鍛煉到精益求精的層次。他主張把一切可用的裝甲師,都部署在海岸邊最受威脅的地區中,這絕不是表示他不懂得「集中」的戰略原理。事實上,他在非洲的機動戰爭中,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他非常善於運用「集中」的原理,並盡可能地把最大的兵力集中在最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上面。他對於這一點所具有的經驗,似乎要比其他人都更多,尤其蓋爾將軍更是不足以和他相比擬。

  7月上旬,當蓋爾將軍的裝甲兵力集中在諾曼底的時候,雖然有叢林和樹籬的掩護,但是在英美空軍的連續襲擊之下,不久即全部被炸毀,當被解除指揮權之後,蓋爾曾寫了封信給隆美爾:

  親愛的元帥:

  在我被解除了指揮權之後,讓我在正式的告別書之外說幾句話。這個戰場上最近發生的戰鬥,要比我過去所曾經歷過的任何一次都緊張,我有幸被編入B集團軍群之內,在你的指揮下作戰,使我的想法發生極大的變化。你的軍人美德和豐富的經驗,使我感到無比佩服,這是我以前從未想到的。

  元帥陛下,在這短短幾天的苦戰中,你對於我個人和我的部隊曾經表示過極大的信心,我應該向你敬表謝忱。我想我的軍事職業生涯到此應該告一段落了,所以我以最坦白的態度表明我的心跡,而不怕有任何的誤解。

  蓋爾

  1944年7月6日

  事實上,隆美爾也曾要求從德國境內再抽調6到8個裝甲師,和5到7個摩托化師,把它們擺在巴黎地區,當作預備隊使用。5月17日,我自己和隆美爾在他的司令部中,曾經有過一次長談,專門討論到東戰場方面的將領和在非洲有作戰經驗的人之間的差異問題。當我們一同在公園中散步的時候,隆美爾曾經很不客氣地發表了下列的意見:「我們那些從東線方面來的朋友們,很難想像這裡的情況:敵人並不是一群用人海戰術向我們的戰線狂沖的烏合之眾。我們在這裡遭遇到的敵人具有高度的民族智慧,善於運用他們在戰術方面的優點,他們是一點都不肯浪費物資,每次作戰時他們都好像是事先經過反復的演習,一切井井有條、毫無破綻。拜爾林,在今天還只靠匹夫之勇,就再也不能成為一個標準軍人了;他一定要有充分的智慧,足以使他的戰爭機器的效率,發揮得淋漓盡致。敵人們似乎已有這樣的本領,我們在非洲戰爭中,就曾發現了這個事實。」

  以我最近在東戰場方面所獲得的經驗來看,我對他所說的一切,表示絕對的同意。我們在東戰場方面與蘇聯人苦戰的結果,已經使我們感到自卑。其原因是我們的裝備實在太惡劣,同時OKW對於戰爭的指導也實在太不夠水準,使部隊一再地受到無益而慘重的犧牲。此外,德國士兵又都害怕被蘇軍俘虜,受到非人的待遇。在非洲的戰場上則完全不然,在那裡是一個鬥智的場所,而不是無目的地死拼。

  我還記得隆美爾曾經這樣說過:「拜爾林,你還不知道,要說服這些人,那才真是困難呢!他們迷戀的就是運動戰的形式,他們硬想不惜一切的代價來追求它,可是今天我們在西歐早已喪失運動的自由,而他們仍然窮追這個幻影。事實上,只要敵人一腳踏上陸地,他們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的戰防炮和戰車都送入橋頭陣地之內,而讓我們一頭撞在上面,直到頭破血流為止——這正是他們在非洲梅德寧之戰時所採用的伎倆。要想突破這種防線,你一定要在大量炮兵的掩護下,實行遲緩而有組織的攻擊,可是由於盟軍擁有空中優勢,我們當然辦不到,像戰爭初期那樣使用戰車橫衝直撞的時代早已過去了——連東線方面也慢慢地不再使用這樣的作戰方式了。」

  這段時間,隆美爾正在盡最大的努力,使當局採納他的意見。但是大本營方面還是猶豫不決,而對於主要的預備隊問題,則最後所採取的解決辦法是折中於二者之間。希特勒之所以批准隆美爾的海岸防線計劃,並不是因為他對於隆美爾的思想表示贊同,而是因為他本人就最喜歡建立巨型要塞工事的觀念,對於作戰預備隊的問題,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人員卻比較傾向于蓋爾將軍的見解,因為他們也不相信敵人的空軍對我方部隊的運動能產生那樣大的影響作用。

  3月21日,隆美爾算是已經說服了希特勒,使他承認了這些預備隊有駐守在海岸附近的必要。但是僅僅過了24小時,希特勒又推翻了他自己的決定。在這個時候,隆美爾發明了一句「格言」:「誰最後走出他的房門,誰就是對的。」

  以下是從1944年4月23日隆美爾寫給約德爾上將的信裡面摘錄下來的一個片段,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隆美爾意見的梗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