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隆美爾戰時文件 | 上頁 下頁
編者贅言


  《隆美爾戰時文件》的主要內容是談論北非戰役,他自己所記載的全部,都已經印在這一本書裡。惟一欠缺的一部分是1941年的冬季戰役。所以這一章就請了當時非洲軍參謀長拜爾林將軍代寫。他不僅以隆美爾的筆記和信件為根據,而且他本人與隆美爾也有極密切的關係,他所知道的事情足以補充文件的遺漏。拜爾林本人也是一個小型的「閃擊英雄」,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所以他寫的東西非常值得重視。

  1943年,當隆美爾在意大利的時候,他並沒有參加實際作戰,但是在他的日記裡,有許多地方對於意大利的政變,都有很有趣味的說明。曼弗雷德把這些日記和當時的信件,拼湊在一起,寫成了一個專章。

  隆美爾生前對於諾曼底戰役,沒有留下有體系的記錄,不過他卻留下了很多的筆記和其他一些文件,尤其是關於他在盟軍侵入前的觀念和計劃。拜爾林將軍把它們拼湊成章,並且把當時的信件也放在一起。

  最後一章中,曼弗雷德把他父親的死亡經過,作了一個詳細的描述。

  在全書中,最有價值和最耐人尋味的還是他的信件。因為這代表著他在行動中的思想,除了內容生動以外,並且對於事後的記錄,還可以當作是一個考核的標準,不管戰況是如何的激烈,他差不多總是每天寫一封信給他的太太,雖然常常只是寥寥數語而已。因為他的信件還是可能會受到檢查的緣故,所以他對於軍事行動的進展,所說的話不能夠不謹慎。不過他所作的批評,還常常照樣是很坦白直率的。

  由於原書一開始即敘述1940年的法國戰役,為了幫助讀者瞭解起見,在此將隆美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生平擇要介紹如下:

  埃爾文·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南部的海登海姆(Heidenheim),和許多德國將領不同,隆美爾並非出身在累世從軍的貴族家庭。因此他的姓名中沒有「馮」(von)這個字,他的父親是位小學校長。幼年時的隆美爾並不特別聰明,到了十幾歲後才慢慢開竅。1910年7月,他進入符騰堡第三十四步兵團擔任下士入伍生,次年3月開入但澤 (Danzig)軍官學校,1912年春天.他回到部隊任少尉排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當時服役于烏爾姆的一個炮兵團,開赴西線作戰,由於表現優異,第二年10月被調到新成立的符騰堡山嶽營。在1917年10月的第十二次伊松佐河(Isonzo)會戰中.這位中尉連長先後兩次突襲意大利軍,總計俘獲近2萬名意軍官兵。火炮101門以及一支補給縱隊。因有這種驚人的戰果,隆美爾被升為上尉,並獲頒功績勳章,這是當時德軍中最高的榮譽,很少頒給下級軍官。

  隆美爾在軍校就讀時認識了他後來的太太。經過5年的交往,他們於1916年11月結婚。但過了12年後他們的兒子曼弗雷德才出生——他是夫婦倆惟一的孩子。

  隆美爾身材不高,不善交際,也沒有傳統普魯士軍人的貴族架子。他不抽煙、不好飲酒,對吃也不講究。他們夫婦倆都喜愛田園生活,爬山、滑雪、騎馬、跳舞等,也都喜歡馬和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隆美爾繼續留在軍中。1929-1933年,他在德累斯頓(Dresden)的步兵學校擔任教官。在這段時間內,他以戰時的經驗為基礎,寫成了一本步兵戰術教科書《步兵攻擊》 (Infantry Greift An)。這本書於1937年出版,希特勒對它大加讚賞,便把他調任元首侍衛營營長(1935年10月)。此後他的軍旅生涯一帆風順:他從少尉升到上校花了25年時間,但只花了四年就爬升到元帥,成為德國陸軍中最年輕的元帥。

  1939年8月,隆美爾由上校升為少將,擔任元首大本營參議,因此有觀摩學習德軍在波蘭戰場上「閃擊戰」的機會——以往他從未和裝甲兵有任何接觸。波蘭戰役結束後,渴望親自指揮作戰的隆美爾向希特勒請求擔任一個裝甲師的師長。1940年2月15日,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第七裝甲師師長。

  本書中有許多注釋,編者李德哈特先生的注解一律以仿宋體編排,其他人的注解則標示姓名(如「曼弗雷德附注」),也都以仿宋體排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