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利瑪竇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這就使得李之藻不僅與徐光啟、楊遷筠一起被稱為明末天主教的三大柱石,而是也作為明末介紹西方科學、開啟民智的先行者而名垂青史。 當然,利瑪竇在傳教過程中也不忽視平民百姓,而且有意識地在百忙之中接見某個平民,並與之長時間交談,也更有禮貌。利瑪竇的原則就是不得罪社會的任何一種勢力,以求在中國社會站穩腳跟。不過,在韶州居留地的龍華民神父一直對利瑪竇這種雖然緩慢,但更為深入的傳道方式不太欣賞。為了進一步瞭解情況,加強對在中國傳教工作的指導,擔任中國和日本正、副省區長的范禮安神父和巴范濟神父一致決定派遣一名臨時觀察員,以他倆的名義去建立中國境內各居留地之間的聯繫。利瑪竇本是最合適的人選,但由於在北京不能脫身,於是決定由擔任澳門公學神長的李瑪諾神父代替利瑪竇主持華南三個居留地的工作。 1602年初,大概就是趁廣州春季集市之機,李瑪諾神父來到了龍華民神父主持的韶州居留地。龍華民神父雖出身于貴族,但他出生時家道已衰落。因此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龍華民只得輟學去幹別的營生。 直到26歲才開始接受耶穌會士的教育。此後,他努力學習欠缺的拉丁文知識和神學課程。事實上,由於他年齡已大,不可能按步就班地完成他的學業,大部分必須靠他自學。終於在他40歲的時候被批准來華傳教。1596年4月10日,他和另外18名傳教士一起離開裡斯本,在經受了暴風雨和疾病的考驗,7個月之後他抵達葡屬印度。在果阿稍事休息和學習之後,他又乘船離開果阿,並於1597年7月20日抵達澳門。由於龍華民來到中國時已有相當豐富的閱歷,又是自學成才,所以他很容易把問題簡化。不過天生樂觀、不可動搖的性格又決定他在中國的傳教工作能取得較大成效。他於1654年以98歲的高齡卒於北京,給見到其晚年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白髯飄飄,既是威嚴可敬的老壽星,又像是道教的神仙。 已經不是年輕人的新來者龍華民迅即被委以重任,他於1597年12月28日抵達韶州。他先學習口語,然後借助于利瑪竇神父編寫的詞匯和譯成中文的《拉丁手冊》研習文言讀物。隨即他投入到了狂熱的傳教當中,初期的順利進展使他反對利瑪竇通過展示三棱鏡、向皇帝進貢和富有人情味等方式來傳教,他只要求大量的宗教書籍和聖像。但如果認為他全面敵視利瑪竇神父的方式,那也是有失偏頗的。比如他也贊成作儒生打扮和研習中國典籍。 龍華民的努力也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利瑪竇、郭居靜和羅如望三人用六年多的時間才至多吸收了25名新教徒,而龍華民一人在少三倍的時間內施洗的人數超過了300。龍華民的生活也很清苦,平素只吃米飯,禮拜日才有肉,他還拒絕望教者的饋贈,以免混同為化緣乞食的和尚。 儘管龍華民對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不滿,但利瑪竇並不嫉妒這位僅比他小4歲的神父所取得的成就。當討論是否因為韶州不利於健康而撤銷該居留地時,利瑪竇不僅尊重龍華民神父的意見,而且盛讚他熱情充沛,謹慎謙虛,表現了謙謙君子的風範。 李瑪諾來到韶州時,正是龍華民神父的傳教工作受到了一些士子的抵制之時。由於利瑪竇當時已正式成為萬曆帝的門下客,而且京城最顯要人士都前來拜會,這使得韶州士子不敢對韶州居留地有過火的舉動。 李瑪諾也向龍華民指出是利瑪竇以其盛譽的威望在中國境內庇護著夥伴們和弟子們的傳教活動,他應該感謝這位傳教團創始人。不過,龍華民迅即對利瑪竇的工作作出了公正評價,因為不久以後的事實證明他自己的成績有些是瞬息即逝的,甚至會帶來嚴重後果。 當利瑪竇在北京繼續活動的同時,李瑪諾離開韶州,來到了南昌。南昌居留地情況比較糟糕。首先是由於利瑪竇匆匆離去,未來得及完成對顯貴望教者的教育,其次是因為傳教人員調動過於頻繁,其中羅如望神父只是經過了一下。而且在南昌的士人對居留地的存在不滿。這些士人包括應試落第者、得中而求官者、閒置官員,尤其還有無所事事、驚擾不已的皇族階層。在南昌主持傳教工作的蘇如漢神父健康狀況極差而陷於癱瘓,站起來的時間不多,多半是躺在床上,害著晚期的肺病,通常臥床不起。蘇如漢神父最大的成就是把一本對望族者進行基督教教育的小冊子譯成了中文。龍華民神父獲得蘇如漢的手稿之後,立即印出,發給自己的望教者。 雖然南昌的居留地迫切需要幫助,但李瑪諾神父卻不能在南昌長期停留,他繼續前往南京。在南京,利瑪竇有過較充裕的時間,傳道工作貫徹始終,基礎比較好,而且繼任的郭居靜神父也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後來羅如望神父又來充當郭居靜的助手。兩位神父身體雖都不太好,但當李瑪諾到來時,傳教事業在利瑪竇奠定的基礎上已有一定的發展。 李瑪諾滯留南京期間,就寫信告訴利瑪竇他已到達南京。利瑪竇立即回信,請他儘快前來北京,以便轉告各位傳教士的意見,以供討論並採取一致的做法。 李瑪諾從澳門出發時還帶了一位青年畫師,名叫雅各·倪法。倪法1579年出生于日本,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在神學院受過駐日傳教團內當地畫派、歐洲藝術流派創始人喬萬尼·尼科勞神父的傳授。倪法陪同李瑪諾神父北上,由大運河首途京城,一路順利,於1602年8月10日正當酷暑之時進入北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