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利瑪竇 | 上頁 下頁
一一


  1598年9月7日,利瑪竇在北京港通州起岸。

  他們的保護人王忠銘已由旱路先期抵達京城,他們就立即前往拜謁,利瑪竇和郭居靜由王忠銘安排住在城裡,兩位隨行的修士住在郊區屬￿王忠銘的寓所裡。

  此前王忠銘已聽說他將升任北京禮部尚書,但一天天過去了,始終不見正式任命頒佈。於是王忠銘決定向一位答應過為洋人說項的宦官去說說,並邀請太監到城外分館去玩,檢視貢物。這位太監對利瑪竇的貢物非常滿意,但見他們絕口不提朱砂變白銀的煉金秘訣,便開始拉長了臉說:目前引他們見皇上不怎麼合宜,因為倭寇威脅著中國,中國人又不太懂得區分洋人,是不會接納他們的。

  王忠銘聽到這樣的言談,也聽到朋友們的勸告,又由於對遲遲不見正式任命在京就職感到失望,而他自己必須在規定的期限離京,所以他想立即打發利瑪竇一行重返南京。利瑪竇卻不甘心這樣快就服輸,還想千方百計賴在北京不走。結果只是屢屢失敗,帶來的銀票是假的,兌不到錢就沒法租房子;利瑪竇的當了京官的朋友卻不肯接見他,持王忠銘八行書求見的人也都回避見面。利瑪竇想定居北京的理想化為了泡影,只好怏怏不樂地賃舟駛返南京。

  當然,這次北京之行也並非全無結果。且不論神父們對於中國真正治理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瞭解,他們還對北京和沿途大城市的緯度進行了比較準確的測算,作為一個重大的地理發現就是辨明瞭馬可·波羅所說契丹和中國是不是一回事。最顯著的成績是在往返途中,利瑪竇和郭居靜修訂完成了一部以後成為歐洲人學習漢語的基礎著作。他們分清了聲調和清濁,然後用拉丁字母為漢語注音,規定後人都必須這樣讀和書寫。這一方案雖不太完善,但利瑪竇開創了漢語拼音化的先河。在旅途中,利瑪竇還修訂完成了《四書》的翻譯和詮釋,對初學者來說幫助很大。似乎也是從這時開始,新來的傳教士不再文言和白話同時一起學,而是先學口語,再學書面語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