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肯 | 上頁 下頁 |
三 |
|
一天早上,林肯姐弟倆正在地裡勞動,忽聽遠遠傳來一陣急驟的馬蹄聲。他們抬眼望去,但見大道上有一輛駟馬套車正飛馳而來。當車駛近,他們看到頭一個跳下來的竟是日夜盼望中的爸爸時,不由驚喜交集。 隨後跳下的是一位陌生的少婦,以及尾隨的三個少男少女。這時,姐弟倆又不禁暗暗納悶:「他們都十分面生,從何而來?來我們家幹啥?還帶來這麼些家什呢!?」 父親很快察出了這點,便趕忙作了介紹:「孩子們,她是你們的新媽媽,快過來行見面禮吧!」小林肯一下子便喜歡上了這位和氣親切、談吐不俗的繼母和她跟前夫生下的三個子女,他們是13歲的薩拉·伊麗莎白、10歲的馬蒂爾達和9歲的約翰·約翰斯頓。他們一齊動手,從車上卸下一大堆家具:一床羽毛褥墊、幾個枕頭、一張核桃木黑櫃、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口大衣箱,以及鍋、壺、刀、叉、湯匙等炊具和餐具。 薩拉·布什·約翰斯頓和她那三個孩子的到來,給這個破碎的家庭帶來了缺月重圓的樂趣,注入了另一全新的生機。繼母不僅給了小林肯以溫厚母愛,更重要的是鼓舞了他那爭強好勝和自力更生的進取心。 1820年,小林肯11歲時,父親和繼母又給了他上學的機會。不過,那時的鴿子河畔地處荒僻,校舍和師資條件都很差。學校開學只能是在冬季農事休閒時期,偶爾有本身文化素質就很差的教師來到鴿子河,也只能給孩子們教一些讀、寫、算之類的基礎知識;待老師一走,學校也跟著關門大吉。多年之後,亞伯拉罕·林肯回憶道:「這一時期,我全部上學的時間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年哩。」 儘管少年時代的林肯在學校的時間還不足一年,但他卻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他酷愛讀書,幾乎見書就讀,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由於家境貧困,委實買不起書。家裡除有一本《聖經》外,別無其他的書籍。 有時他不得不步行好多裡路去向人家借書看。據林肯後來的回憶,在借來閱讀的書中,有一本是帕森·威姆斯撰寫的《華盛頓傳》,給他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從讀書中汲取的最大精神財富,乃是領悟到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全靠有鍥而不捨、始終不懈的追求和腳踏實地、艱苦卓絕的奮鬥。 領悟到讀書的要旨和個人的樂趣後,亞伯拉罕·林肯把能找到的書幾乎都讀了個夠。多年之後,丹尼斯·漢克斯在回憶自己表弟刻苦攻讀的情景時,不勝感慨地說道:「亞伯從12歲起,總愛懷裡揣著書本,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不帶一本書出工的。他耕地前一定要帶著書和玉米餅子,晌午時分便坐在樹底下邊讀書邊吃乾糧。晚上收工回家,他又把椅子往煙囪邊一放,背靠著牆壁埋頭讀起書來。」在那陰沉艱辛的歲月,正是書籍點亮了他心頭的火炬,讓它熊熊燃燒,成為不懈進擊的一盞明燈。 同齡人對小林肯如此熱衷於讀書,沉醉于塗寫都大惑不解,大多數農村少男甚至認為亞伯的個性「古怪」:他不僅埋頭看書,用木炭在鐵鍬上塗塗寫寫,而且在念過《肯塔基教師》這本書後,還提出疑問:「誰最有權利進行控訴?是印第安人還是黑人?」隨後便在玉米地裡大發議論,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沒了。 隨著歲月的流逝,亞伯長得魁梧了。到17歲那年,他的身高已接近6英尺4英寸,身強力壯,是個挺棒的小夥子了。這時,他擔負著戶外的主要勞動,包括砍燒灌木、斫伐大樹、開荒造田、劈柵欄條、剝玉米皮、宰殺牲畜、幫鄰居蓋房子、收割莊稼等等。有時,他還外出打短工,每天掙25分錢,解決個人的衣食住宿費用。林肯還當過水果店的夥計、農場雇工、俄亥俄河上的擺渡工,以及其他各種體力重活。他還是當地著名的摔跤能手,還善於模仿某些地方怪物的滑稽舉止,逗得旁觀者一陣哈哈大笑。 在繁忙緊張之餘,小亞伯總忘不了通過多種渠道獵取知識來不斷充實自己。後來他常懷著自豪的心情宣稱,他的學問都是「順手撿來的」。 他經常為家裡寫信,鄰居家的信也全由他一手包攬。他認為,通過勤寫勤練,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鍛煉邏輯思維能力。他在寫信時會不停地大聲提問:「你在信裡都想寫些什麼?你準備怎樣表達?你確實認為這樣表達最好,還是另有更好的表達方法?」他愛聽各種民歌小調,常把歌詞中富有鄉土氣息和寓意深邃的部分全都默記下來。 亞伯曾經徒步30英里,去法院聽律師們唇槍舌劍的辯論。他欣賞律師們那口若懸河、繪聲繪色的辯護和配合得體、雄渾有力的手勢。他聽著聽著,便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有時還學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當時的福音傳教士也常雲遊鴿子河墾區,亞伯便興致勃勃地趕到佈道現場,聆聽教士們那扣人心弦、攝人精魂的說教,觀察他們舒卷自如的手臂,回來後也模仿著學將起來,並自以為是人生的最大樂趣。 就家庭成員而言,一生中給予亞伯拉罕·林肯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他的繼母薩拉·布什·林肯了。這位精於理家的好主婦不僅做得一手好針線活,而且勞動認真、踏實、屋內室外被她拾掇得井井有條。全家人的生活雖然過得十分清苦,但她仍然樂觀自然,甘之如飴。她還善於體貼人、關心人、屈身守分、休戚與共。每當亞伯煩惱時,她常常伸出母愛之手去撫慰他,鼓勵他。繼母對他的無聲感染力讓亞伯永生難忘。 4.離家獨闖天涯 隨著年歲的增長,亞伯拉罕·林肯已經不滿足於「修理地球」的生計,而熱衷於走向更大的社會群體,同形形色色的人士交往了。 詹姆斯·泰勒是個經營渡船行業的船主,住在安德森河口。他經營的渡船往來於俄亥俄河兩岸,承運過往旅客和各類貨物。18歲的亞伯拉罕·林肯當過他的農場雇工,還協助他擺渡。俄亥俄河素有「美國文明的大動脈」之稱。河面流淌著美國的青春活力:滿載農產品的成批平底船、來自工業區的大小貨船、載運家小什物的走舸,以及各種汽艇、船舶、方舟都在這裡交匯,川流不息,一瀉千里。亞伯看著看著,不由神思飛揚。他也模仿著造了一艘渡船,專門把旅客從碼頭直接運送到停泊於河心的汽艇上,從中首次體味到了自立、創業的甘苦。 詹姆斯·金特裡是個大農場主兼業主。他擁有鴿子河墾區的一些最大的農場,還控管著俄亥俄河畔的一處碼頭。他對19歲的林肯進行了多方瞭解後,確信他是個精明能幹、誠實可靠的小夥子,便開始雇傭他當貨船水手。金特裡先要亞伯建造一條平底船,準備裝一船農產品沿「群河之父」的密西西比河運到新奧爾良出售。為了慎重起見,金特裡特意增派自己的兒子艾倫輔佐他。他們把貨物裝上船,便在這寬闊迂回的大河中順流而下,朝新奧爾良急駛而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