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肯 | 上頁 下頁


  正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托馬斯·林肯又要舉家西移了。

  這就是他在霍詹維爾原諾林河農場和當地諾布河農場的產權問題上所打的兩場官司。當時,美國的奴隸制正長盛不衰,哈丁縣的一個農場主在1816年就擁有58名黑人奴隸。

  美洲的黑人奴隸制最早要追溯到1619年,那年頭一批非洲黑人被販賣到南部的弗吉尼亞州當奴隸。1775年至1783年的獨立戰爭之後,美國人民雖然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卻沒有實現消滅奴隸制的這一民主革命進程。這樣,在美國就同時存在著兩種社會經濟制度,即北部的資本主義自由雇傭勞動制和南部的種植場黑人奴隸制。

  正如亞伯拉罕·林肯後來所寫的那樣,他父親托馬斯·林肯之所以決定舉家西遷到印第安納州,「部分是因為奴隸制問題,主要是因地契上的糾紛」。

  1816年12月,托馬斯·林肯帶著南希、薩拉和年方8歲的小林肯,牽著四匹馬和一些最必需的家什,離開肯塔基州北上,渡過俄亥俄河,進入當時的印第安納州佩裡(後改名為斯賓塞縣)。他們在丘陵起伏、林木叢生的原始荒野中長途跋涉,披荊斬棘,辟路前行。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高大喬木、連綿不斷的灌木叢和攀援直上的粗壯藤葛,薄霧籠罩著荒涼的大地,陰冷的濕氣從地下噴吐而出,寒冬季節更是砭人肌骨。林肯日後回憶道:「那裡盡是大片荒野,熊群走獸出沒林區,豹子吼聲震撼夜空,充滿了恐怖。」那裡的移民寥若晨星,每隔二三英里才能碰上一家農戶。

  托馬斯·林肯一家四口人就這樣歷盡艱辛,來到距俄亥俄河約16英里的鴿子河畔。他們在一處較為開闊的高地上,匆忙中搭起了一座半敞窩棚。敞開的那一邊,燃燒著一堆篝火,晝夜不熄。

  那年寒冬,托馬斯·林肯在到達斯賓塞縣之後的幾周內,依靠鄰居和8歲的小林肯的幫助,終於蓋起了一棟20英尺長、18英尺寬的三面單坡頂的帶閣樓小木屋,冬天只有一隻爐子禦寒。此外,他又購置了160公頃的林地。從此,托馬斯·林肯一家又有了新居,他們和其他眾多的移民一樣,開墾著長期沉睡的處女地,開拓著中西部的新墾區。

  頭一年的創業是異常艱苦的,恰如亞伯拉罕·林肯後來所寫的,「日子過得極其艱辛。」他們要種上莊稼,就必須砍倒林木,清除雜草,然後在少得可憐的幾英畝土地上挖掘滿是草根的荒地。他們吃的多是從林子裡捕獵的鹿、熊、野鵝、野鴨和野火雞等野味。春去秋來,姐弟倆常光著腳板去採摘榛果等野果回家食用,父親則用草煙熏走樹上的野蜂然後割蜜吃,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住處附近缺水,托馬斯·林肯辛辛苦苦打出的幾口水井,全都乾涸了。這時姐弟倆又不得不到一英里外的地方去打泉水應急。晚上,小林肯一家則用木柴、松明子和野豬油照明,生活的艱苦程度可想而知。

  也就在1816年冬,與林肯一家蜂擁而來印第安納州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移民。他們或者坐著大車穿過東部山脈的隘口,或者乘坐平底船、駁船和汽艇沿著俄亥俄河向西部湧來,爭相購買每英畝才兩美元的國有土地。在通往西部的大小道路和移民踩出的小徑上,到處是遺棄的破車輪胎、輻條和輪圈,還有生銹的鐵鍋和餓殍骷髏,以及凍斃、病死的人獸枯骨。大批移民潮遇上傳染疾病或連續陰雨、風暴、大風雪而倒斃道旁的比比皆是。不過,像林肯一家憑著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到達鴿子河畔並最後蓋房築舍的幸運兒,畢竟也有不少。1816年,印第安納已作為一個獨立州加入了美國聯邦。

  早在1781年,美國在獨立後制定並實施了第一部名為《邦聯條例》的憲法。條例規定,美國是一邦聯制國家,由13個獨立州組成。當時中央政府的權力有限,邦聯會議的主席只能通過各州行政當局去行使權力。178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新的憲法,將邦聯制改為聯邦制,大大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不過,各州在內政方面仍享有很大權力,可以維持其特殊制度不變。1789年聯邦政府正式成立,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聯邦政府的第一任總統,成為「依靠自己的品德和時運而崛起的偉人」。

  178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憲法還規定,俄亥俄河西北各墾殖區的居民只要達到6萬人,就可以取得獨立州的資格而參加聯邦,與原有13個州享有同等權利。正是因為印第安納州已具備了加入聯邦的條件,這時幼小的亞伯拉罕·林肯便開始在腦海中尋思:「聯邦?聯邦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3.書籍點撥了小林肯的慧心

  1818年10月5日,林肯34歲的母親南希·漢克斯因患「毒奶症」被死神奪走了生命。她安詳地躺在屋角的木床上,溘然長逝。隨之而來的是喪母失妻的悲慟和艱苦的創業生涯:11歲的姐姐薩拉本能地主持家務,承擔起了一個主婦的全部勞作;9歲的小林肯也不得不披星戴月,跟隨爸爸開墾更多的荒地,種上莊稼,把農場扎扎實實地經營好。好在這時林肯家裡添了一位孤兒丹尼斯·漢克斯。他是小林肯的表哥,父母雙亡後投奔到林肯家。這樣,兩顆破碎的心常常碰撞在一起,稍慰生活的枯寂,緩解了勞作的苦累。

  一個失去朝夕廝守、相依為命的愛妻的鰥夫,其日子是很不好過的。

  這時的托馬斯·林肯靈機一動,憶起了老家肯塔基州哈丁縣的寡婦薩拉·布什·約翰斯頓。假如這位溫文爾雅的勞動婦女沒有改嫁,豈不是自己續弦的好對象嗎?想到這裡,托馬斯·林肯那顆躁動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

  南希去世一個月後,托馬斯·林肯決定暫時離家遠行,去肯塔基州試試自己的運氣。他急不可耐地穿越叢林,渡過俄亥俄河,直奔哈丁縣的寡婦家。

  天無絕人之路,命運之神終於垂顧了不幸的托馬斯·林肯:薩拉·布什·約翰斯頓以其和藹可親接納了這位遠道而來的求偶者,雙方相見恨晚。1818年12月2日,托馬斯·林肯與這位高大壯碩、面色紅潤的寡婦結成了百年之好,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