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丹 | 上頁 下頁
二七


  §十五、總論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到羅丹,整整300年歷史,人們在談論雕刻的時候,往往把羅丹作為米開朗基羅的繼承者,而把這300年間的雕塑家都忽略掉。其實在這期間,歐洲的雕刻藝術相當繁榮。

  16、17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的宮廷和教堂都有雕刻家留下大量代表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更近,在法國大革命時代有頗值一書的烏頓。

  烏頓是自文藝復興以來全身心地獻身雕塑屈指可數的傑出人物之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美術學校裡至少有十件、八件石膏複製品:莫裡哀、伏爾泰、富蘭克林、華盛頓、烏頓夫人。他25歲後到羅馬學習期間,製作《男性全身筋肉裸像》至今仍是講授解剖學的樣本。烏頓的雕塑藝術,部分地汲取「巴羅克」藝術的生動、真實和富於想像的浪漫色彩。這不同於古典的文藝復興的藝術。但他仍以尊崇古典藝術的莊重典雅為主。烏頓雕刻藝術的另一傑出貢獻,是在其肖像雕刻方面的人物眼睛。他在表現人物眼睛的神采方面。幾乎是無人可以超越的,他不僅準確地挖出眼珠和瞳孔的形狀。並按照視線的方向留出「眼神光」。靈動的眼睛傳達了豐富的心理活動。

  羅丹曾這樣評價烏頓。他認為烏頓所作的肖像記錄了半個世紀的歷史,是寫出時代、種族、職業和個性的生動傳記。

  還有呂德,比德拉克洛瓦年長10餘歲的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呂德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雕塑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是巴黎凱旋門上的高浮雕。以1792年法國人民保衛共和國為題材的《馬賽曲》:作為雕塑藝術,《馬賽曲》無論就其思想還是技巧都屬古典範疇。因為他把「紀念性」的要求與「裝飾性「的要求相當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作為紀念碑,《馬賽曲》必須莊嚴、雄壯,具有偉大的氣概,它同時成為後世的典範作品。作為凱旋門牆壁上的浮雕,又必須與建築物求得統一,成為建築裝飾的一個組成部分。

  呂德採用縱深的手法和古羅馬式的盔甲來安排人物。

  既保持了《馬賽曲》千軍萬馬的聲勢,又保留了古典風格的處理方法。更使得《馬賽曲》與羅馬式凱旋門建築風格上取得統一,呂德雖然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但因《馬賽曲》而使他名垂後世。

  卡波,羅丹的啟蒙老師之一,他本人是呂德的學生。美術史家習慣把呂德劃入浪漫主義。而把卡波歸入現實主義範疇。卡波出身於法國學院派,曾擔任圖畫與數學學校的教師。也是羅丹、達魯、拉圖爾等人的老師。1856年他去了羅馬,感動于米開朗基羅的陵墓雕像中。在羅馬以《聽貝殼聲的那不勒斯漁童》為代表,卡波逐漸擺脫學院派的藝術體系。卡波的代表作是為巴黎歌劇院所作的組雕《舞蹈》。卡波的藝術形象力求真實性和青春生命力的表現,他能大膽構圖,不受傳統雕塑規範的局限。為羅丹的藝術創作踏出了一條新的現實主義表現的路子。

  《舞蹈》是一座裝飾雕塑,卡波在動手前,廣泛搜索資料。廣為歌劇院畫速寫,記錄芭蕾舞演員在排練時的各種舞姿。最後,他從古典作品《聖米歇像》和米開朗基羅的《基督升天》中,受到動態的啟示。利用模特兒,製作出《舞蹈》初稿的泥模,在這裡,他擺脫了雕塑的象徵含義與道德觀念。直接真實地去反映生活。整個《舞蹈》群雕像再現出一種熱烈的音樂氣氛。由於它那旋轉性的律動與青春狂歡的運動組合,巴黎人把它美譽為「天使的舞蹈」。

  用裸體藝術形象來展現生活,是當時雕塑語言的一種風行手段。但這樣狂熱地展示現實生活中的裸體形象,也會受到輿論評擊的。當作品正式豎立在歌劇院門前時,曾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攻擊,然而經過時間考驗,人們終於接受了《舞蹈》,經過普法戰爭洗禮,人們已領悟到這件藝術品在法國人民心中的美好意義。

  在戰爭年代,歌劇院曾變成了臨時醫院。每當傷病員見到門前這座《舞蹈》,心裡便產生了無限的生活信念與嚮往。它久久地深入在巴黎人的腦海中,歌劇院的興衰,已和《舞蹈》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羅丹同代的雕塑家中,麥約享有盛名。麥約也曾是羅丹的學生和助手。在羅丹藝術的鼎盛時期,從美學觀上看,他與羅丹正相對峙,人稱北方的羅丹,南方的麥約。他回避了羅丹的雕塑風格,建立了象徵主義雕塑。

  他主張女性雕像應保持一種發端于古希臘羅馬的淨化,把女人體的原始曲線美比喻為自然的一部分。

  他把人體的自然起伏用以象徵一種建築、一種自然或一種生態現象,其代表作《河流》已成為戶外雕塑中最富創造性的一件傑作:女性的軀段與她身上的肢體、彎曲的長髮等,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象徵。把這尊雕塑放在美麗的自然空間或田野庭院內,觀賞者由然產生審美聯想,這正是藝術家的動機所在。從麥約開始,戶外雕塑被作為三度空間的對象,在表現人類的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新貢獻。

  不難看出,十八、十九世紀的雕塑史上有著許多傑出的人才,羅丹也是從這些傳統中培養出來的。然而,為什麼他的出現卻大有「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勢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