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丹 | 上頁 下頁


  「走」,就是它永恆的姿勢。走,走,帶著無畏,帶著振奮,也許也帶著惶恐和不安——那是人的步伐,是全人類的步伐!

  審判通過了。1880年,《青銅時代》和新塑的《施洗者約翰》一起被沙龍接受並展出。《施洗者約翰》獲得了第三名雕塑獎。羅丹的作品第一次得到了公認。

  《施洗者約翰》是以《聖經》中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約翰為原型的一尊立像。傳說約翰是耶穌最喜愛的門徒,晚年被流放於拔摩島。《聖經》中的《紅翰福音》和《啟示錄》據稱是他所作。

  羅丹以每天十法郎的報酬雇傭了那個叫佩皮諾的意大利人為模特兒。他讓佩皮諾光著身子在他的工作室裡不停地走來走去,而他則緊張地觀察以捕捉各種他需要的姿勢。佩皮諾常常走得精疲力盡,羅丹就不停地鼓勵他:「你會成為一件傑作的,我們都需要耐心。」

  一年以後,《施洗者約翰》才完成,然而他暫時還沒有錢付給佩皮諾幾百法郎的工錢。可佩皮諾像《青銅時代》的模特兒一樣,為自身的複製品所迷而顯得心甘情願。

  《施洗者約翰》也是一個裸體像,他高揚著頭,張著嘴,任頭髮披散在脖子上,表情莊重而威嚴,充滿著一種崇高的信念。他邁著大步,仿佛是從大自然中,從廣闊無垠的荒原中走出,然而又遠遠超出了大自然的生命。他渾身都為信念所燃燒,人們仿佛能聽見他在曠野中的呼喊。

  《施洗者約翰》和《青銅時代》同是羅丹青年時期的代表作。《青銅時代》是人類剛剛醒,還帶著出發前的猶豫,而《施洗者約翰》則是大無畏地向前走著了。這兩尊塑像是雕塑家開始走上藝術道路並要大步流星披荊斬棘地開拓自己的事業的心態的表露,只有少壯派的藝術家才能雕出這樣年輕振奮的作品,而他晚年,則雕塑不朽的《思想者》,沉鬱憂慮地關注著人類的思想者,那也是晚年羅丹終其一生對社會對人類所傾注的關心和思考的結晶。

  然而,《施洗者約翰》雖然不如《思想者》那般沉鬱內斂,給人以思考的力量,卻已開始體現了羅丹中年以後的作品中流露得越來越濃重的宗教情緒和悲劇感。一個在荒原上大步走著的人,一個在風雨中不斷求索真理的人,它的孤獨和悲壯給人以力量。

  1880年沙龍展覽的成功,使羅丹聲名遠播。

  法國政府邀請他為正在擬建的裝飾美術博物館雕塑一個大門,題目由羅丹自選。羅丹選中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獄篇》為藍本,打算建一座《地獄之門》。政府為此在大學街給羅丹撥了一間明亮而寬敞的大工作室。羅丹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開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