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拉賓 | 上頁 下頁
二二


  在去當大使之前,拉賓很好地思考過對美外交的目標。他通過一番調查後,給自己定了四個目標:一、確保美國向以色列提供武器;二、與美國協調有關的中東政策;三、謀求美對以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四、謀求美國運用其遏制力量防止蘇聯的軍事干預。當他把這一切交給外交部時,他得到的是外交官員們典型的外交微笑,好像在說:「很好,讓我們來看看你的本事吧!」

  1968年2月初,拉賓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以色列駐美大使,他帶著妻子利揚及12歲的兒子尤瓦爾來到了美國。大女兒達裡亞因正讀高中一年級,高中畢業後還得服兩年兵役,因而沒有同行。從此,拉賓又走上了當大使的生涯。

  2.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拉賓的思想意識裡,人生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純粹的個人利益和個人目標的實現,體現出自我的價值;另一種是把個人利益和個人目標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利益和目標結合起來,體現出自我的價值。拉賓選擇的是後者。

  到任初期,拉賓幾乎無法開展什麼活動。因為:他初來乍到一切還較生疏,而約翰遜政府則為越戰和大選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無暇關心中東問題,因而誰也沒有想起過多給拉賓活動的機會。對此,拉賓沒灰心,而是尋找契機和突破口,以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他從美國人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瞭解美國內外政策的實質。當時美國公眾最關心的有兩件事:一是越戰,二是大選。美國人在越戰中難以自拔,年復一年,戰爭總沒有結束,而從戰場上返回的只是失利的消息和用塑料裹屍袋運回來的屍體。戰爭是繼續下去還是結束,美國人意見分歧,形成兩大營壘,因而社會形勢急劇動盪,人們對美國的強大和政府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這個問題無疑將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中東政策產生深刻的影響。

  他想起了基辛格博士的一次談話,他深深地敬佩博士先生對國際問題的淵博知識和精闢分析。基辛格指出:「越戰對美國有百害而有一利,這一利就是它使美國獲得了處理位於衝突地區的盟友關係的經驗。」從此之後,美國決不會輕易捲入衝突的漩渦中去,因為陷進去就很難拔出來。相反,蘇聯將會大力利用美國的這種謹慎小心和孤立主義傾向來對外擴張。在當時,拉賓看出持以上觀點的美國人占主流。拉賓認為,戰爭的目標是勝利,勝不了就撤,這是常識。而美國人對越戰既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能取勝的整體計劃,在蒙受慘重損失後又遲遲不撤出來,叫人很難理解。美國人是崇尚英雄的,拉賓是有名的英雄。以色列那麼小,可以橫掃數敵如卷席;而美國那麼強大,卻對付不了小小的越南。因此,許多美國人對他很感興趣。

  美國大選時,候選人羅伯特·肯尼迪的競選班子特地邀請他會談留影,拉賓因當時脫不開身乃至肯尼迪被暗殺而失去了這個值得珍惜的機會。拉賓知道,在共和黨和民主黨展開激烈的總統寶座爭奪戰時,肯尼迪能主動上門相邀,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拉賓為失去機會深感遺憾。拉賓清楚地認識到:美國的總統選舉對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有著重大的影響,因而他很快便把注意力轉到了兩黨的競選活動上。為了深入瞭解情況,他堅持參加兩黨推舉總統候選人的所有大會。當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分別確定下來以後,拉賓決定對兩黨候選人尼克松和漢弗萊摸底。他多次去會晤他們,觀察他們對以色列的態度以及他們在向以色列提供「鬼怪式」戰鬥轟炸機問題上的立場。漢弗萊的態度比較曖昧,話說得很含糊,叫人摸不清脈搏;再加上芝加哥市市長達利的反猶態度,使拉賓感到民主黨的新人很難從約翰遜政府的舊框架裡擺脫出來。

  相反,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的親以態度卻比較鮮明,他表示支持向以色列提供這種先進的飛機。到了後期,美國猶太人的金錢和選票產生了作用,反應機敏的尼克松馬上向美國猶太人領袖保證,堅決支持以色列,並答應在上臺後立即向以色列提供50架「鬼怪式」飛機。拉賓強烈地希望尼克松上臺,因為敢說支持以色列的人總比不說的人態度要好得多。而猶太人在美國,歷來是民主黨的傳統選民贊成者。可共和黨的尼克松卻試圖改變這一現狀,他自信鮮明的親以態度,會給共和黨和以色列及自己帶來巨大的政治收益。其實,尼克松早在「六天戰爭」之前,就和拉賓交上了朋友。

  尼克松在當上總統之前曾兩次訪問以色列。第一次訪問,尼克松受到以政府的接待規格是較低的,而拉賓邀他去軍隊時,卻以「紅地毯」的規格隆重接待他,以致尼克松再三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拉賓也不會忘記,尼克松在參觀戈蘭高地時,竟然脫口而出「如果我是個以色列人的話,我是決不會歸還戈蘭高地的。」當尼克松第二次訪問以色列時,以色列領導人已估量出了尼克松的政治分量。所以,當他來到總理府時,上至總理下至部長們,都畢恭畢敬地恭候著他。

  通過一番努力,拉賓不論在軍界還是政界,都使美國人不敢輕看他一眼。尤其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大選面前都認識到了他的分量。這樣,拉賓的自我價值便得到了肯定和實現。

  有兩件事是很能說明問題的。當美國國會要否決軍隊提出的配備驚人的武器要求時,五角大樓的將軍們便畢恭畢敬地請拉賓出來支持軍隊。有一次,許多顯要的參議員反對為海軍造一艘航空母艦。這時,將軍們請拉賓去參加論證會。論證會結束後,參議員比考夫熱情地與拉賓握手,「拉賓先生,您說服了我,您願意將您的觀點寫進一個備忘錄嗎?」拉賓很快就把一個備忘錄給了他。看過備忘錄的另一位議員約翰·斯特恩尼斯見到拉賓時感慨地說:「您知道嗎,您的這份備忘錄比海軍的那份報告更有說服力!」

  國會滿足了海軍的要求,並在決議上特別提到了拉賓的備忘錄。素以「智多星」著稱的基辛格,也常為一些軍事問題向他求教。有一次,基辛格找他,原來是美軍已擺好陣勢準備迎擊北越軍隊發起的一場攻勢。拉賓聽取了一位將軍對戰區各方面情況的簡介後,默默地看著地圖思考著。最後,拉賓拿起紅鉛筆在地圖上標出了北越軍隊可能進攻的位置。基辛格吃驚地揚起眉毛:「你是我問過的將軍中惟一這樣看的人。」當事實證明了拉賓判斷完全正確之後,基辛格對將軍們說:「你們知道嗎?在我請教的人當中,惟一能夠精確地預測敵軍突擊方向的將軍是以色列駐華盛頓的大使!」

  3.繁忙的外交活動

  在大選投票之前,拉賓覺得有必要再到尼克松那裡去落實一下軍售問題,因為戰後以軍的軍火供應出了麻煩。法國已停止向以色列供應軍火,美國政府也停止了對以的軍火出售。尼克松聽了拉賓的要求後,態度爽快,儼然以一個總統的口吻說:「你放心,我答應你。我支持以色列變得強有力,你們會得到飛機的!」尼克松不但贊成提供武器,而且認為一個強有力的以色列可以在美蘇之間起一種平衡作用。尼克松還把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向拉賓交待清楚了,他強調,他和漢弗萊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美蘇之間就一些重大問題,特別是中東問題,達成諒解是必要的,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利益。

  「六天戰爭」的勝利,在美國博得一片叫好聲,但約翰遜政府對這場戰爭卻很不以為然,認為它打亂了美國的中東戰略,因此美國不願意向以色列提供武器。為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約翰遜隨後提出了五項原則:一、承認每個民族的生存權。二、公正解決難民問題。三、制止中東的軍備競賽。四、確保戰時中東的通行權。五、尊重各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從文字上看,不偏不倚,它既要求阿方不要試圖以戰爭消滅以色列,也要求以方從阿拉伯領土上撤出。顯然,這對以色列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這就意味著以色列得從被占領土上撤出。但是,以色列還是於1967年6月19日作出四點決議來響應。一、以色列準備撤到以埃國際邊界。二、以西奈非軍事化來確保以色列的安全及保證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的自由通航權。三、以色列準備撤到以敘邊界,以戈蘭高地的非軍事化確保以的安全。四、西岸、加沙和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將另行考慮解決。然而,以色列內閣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戰爭成果賣得太便宜了,急忙在同年8月修正了這一立場。可笑的是外長埃班對自己的駐美大使保密,以色列對美國保密。直到1968年5月,拉賓及美國政府還以為以色列是準備撤出被占領土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