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拉賓 | 上頁 下頁


  6.拉賓之死對中東和平的影響

  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的存在與人類社會的命運休戚相關。拉賓之死,顯然對中東和平進程有著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拉賓為和平鋪設了路軌,時代的列車便會向前。也就是說,拉賓的死對和平的影響是暫時的,而他生前為和平所做的奉獻、影響才是深遠的。

  首先,拉賓遇刺事件深深刺痛了以色列人,激起以色列人對和平更大的支持。拉賓此次死於猶太人之手,而不是阿拉伯人之手,這對以色列人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和震動,使他們認識到右翼勢力的危險性,也感到實現中東和平責任在阿拉伯和以色列雙方。對拉賓遇刺的悲痛會轉為對和平的支持和追求。其次,以總統在拉賓逝世後也多次表示支持和平進程,繼續完成拉賓的未竟事業。反對黨利庫德集團領袖內塔尼亞胡公開稱,支持組成工党領導的新政府。第三,地區和國際大環境有利於和平。80多個國家派元首、政府首腦或政府代表參加拉賓葬禮在以色列歷史上是空前的。

  更何況,此後佩雷斯宣佈,以色列和敘利亞將徹底恢復和談,早日達成共識,以結束中東地區長達40多年的阿以衝突。中東和平的偉大締造者拉賓走了,人們普遍擔心正在乘風破浪、迅速前行的中東和平巨輪是不會停航的。佩雷斯表示,以色列將堅定不移地執行拉賓開創的以阿和平政策,繼續同阿拉伯人推進和平進程。他說:「儘管拉賓被暗殺,我們大家已決定繼續走拉賓開創的和平道路。這是他給我們的最後遺言。和平是暗殺不了的。」

  第二章 少年拉賓

  1.   拉賓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猶太複國主義思想極濃的家庭裡。

  父親老拉賓(原名魯比佐夫)和母親羅莎,可以說為了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賓的父親魯比佐夫就參加了英軍,到處轉戰。說起他從軍的事,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1917年的一天,身體高大的小夥子魯比佐夫,來到美國芝加哥一個招兵站,在大廳裡焦急地轉來轉去。英軍招募小組正在檢驗報名參加猶太軍團的申請者,目的是為了從土耳其人手裡奪取巴勒斯坦。納赫米亞·魯比佐夫沒有驗上,因此他顯得焦急,甚至有點垂頭喪氣。他的腳被查出是平腳板,這不利於軍人的艱苦行軍,但他不甘心就這麼被刷掉。

  魯比佐夫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窮的猶太人家庭,幼年喪父,14歲他便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艱苦的生活和惡劣的社會環境,使魯比佐夫很早便投入到革命活動中,他參加過多次社會民主黨人領導的罷工活動。當然,他照樣逃不脫憲兵和密探獵犬般的搜捕,但他幸運,最後還是孤身一人逃到了美國芝加哥,其中所經歷的艱苦是一言難盡的。

  在芝加哥,魯比佐夫先是一名街頭的賣報小販,後來才做了一名猶太裁縫,但他生活得很自在,業餘時間就上夜大讀書。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他的政治熱情不減,他很快就成為美國移民中猶太複國主義党的成員,對在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家園極為關心。他不是一個貪圖安逸的人,他渴望用自己的雙手建立起自己的猶太家園。現在有了機會,卻被一雙平板腳弄砸了,他不甘心。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在尋找機會。突然,腦子裡閃出一個改名念頭。於是,他以「拉賓」的名字大模大樣地再次向另一位招兵軍官走去。這位軍官就是與老拉賓後來患難與共的戰友大衛·本·古裡安,他矮矮的個子、寬額角。他抬起頭來目光如劍地盯著身材高大的老拉賓,半晌後竟大筆一揮讓魯比佐夫過了關。

  魯比佐夫便以老「拉賓」的名字成了英軍第38營的士兵。第38營因為大部分士兵是美國佬,故又叫「美國營」。該營官兵中也有一些被土耳其當局流放的巴勒斯坦猶太人,其中有古裡安和本—茨維等。有意思的是,在開往巴勒斯坦的途中,老拉賓又在埃及結識了另一位很有影響的猶太軍官弗拉基米爾·澤夫·雅博茨斯基。雅博茨斯基後來成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激進的右翼「修正派」領袖,梅納赫姆·貝京是他最得意的門生。老拉賓也深得雅博茨斯基的好感,並且教老拉賓學習希伯來語,同時也向他宣講自己的觀點。

  但是,猶太軍團成立得太遲,開進巴勒斯坦時已沒有什麼仗可打,從而使老拉賓失去了立功的機會。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槍聲只留下回聲。不久,耶路撒冷發生了反猶太人的騷亂,這才使他多少挽回了一些損失,他和他的戰友被派去平息騷亂。

  人是需要緣分的,緣分是一種可望而不可求的機會。但緣分偏偏寵愛老拉賓。他沒有在戰場上獲得多少戰利品,卻在情場上大獲全勝,一位楚楚動人的猶太姑娘成了他情場上的俘虜。這便是拉賓的母親羅莎。老拉賓在耶路撒冷遇見了她,被她的美麗所吸引,他便以參軍的那股倔勁征服了她。後來,也就是1921年春天,老拉賓在耶路撒冷與羅莎結了婚。

  1919年夏季的某一天,在俄國黑海港口敖德薩的碼頭上,一群興高采烈的年輕人又唱又跳,引人注目。他們是一群到巴勒斯坦去建立自己的集體定居點「基布茲」的猶太移民。圍觀的人群中,有一位美麗的猶太姑娘,禁不住熱情歌聲的誘惑,很快也進入了歡樂的圈子裡。她便是拉賓的母親科亨·羅莎,在這裡她走上了與老拉賓相遇的有緣之路。

  羅莎出生在俄國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父親是一位虔誠的猶太教徒。羅莎自幼個性極強,在十姊妹中是有名的。她凡事很有主見,上高中時就因違抗父命進入一所基督教會辦的女子中學寄讀而與父親鬧翻了臉。但她父親很疼她,畢業後又把她帶到彼得堡去學做木材生意。羅莎很快便成為一名精明強幹的木材商,到十月革命勝利時,她又成了一家生意興隆的軍需品廠的老闆。但她當時被「掃地出門」,結果引發了全廠工人的罷工,生產陷入了癱瘓。當局只好讓她繼續留任廠長,但她卻再也不想幹了,她決定離開俄國。

  羅莎原不打算去巴勒斯坦的,她打算去北歐或美國定居,她當時對重建猶太民族家園沒有什麼興趣。就因為那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的吸引力,她才走上了與老拉賓奇遇的旅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