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科爾 | 上頁 下頁 |
五一 |
|
第三十二章 「科爾時代」會結束嗎? 1998年是德國具有重大意義的選舉年,將選舉跨世紀的聯邦總理。國內外人們最為關心的是已經執政16年、在德國戰後歷史上惟一連任四屆的「統一總理」科爾是否還能保住總理寶座?科爾是在1997年4月3日慶祝他67歲生日時宣佈他將再一次作為執政聯盟——聯盟黨和自民党候選人參加1998年9月27日的總理競選。科爾在1994年10月大選前曾表示,如果獲勝,下一任期將是他的最後一個任期。那麼,為什麼已經68歲高齡的科爾還要再次出馬呢?人們也都在關注科爾的政治前途,「科爾時代」會結束嗎? 科爾在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內地位鞏固。從1973年6月擔任基督教民主聯盟黨主席,此後連選連任,至今已25年。在這2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順利地度過了多次危機。他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和駕禦局勢的能力。其政治閱歷和個人威望在聯盟黨內尚無人可比。黨內大多數人認為,儘管科爾謀求五連任的難度很大,但主要反對黨社會民主黨推出的總理候選人——下薩克森州州長格哈德·施羅德等要想取代科爾並非易事,他們相信科爾在1998年的選舉中會再次取勝。 科爾這位資深的政治家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歐盟內部都享有很高的聲望。1991年11月被授予「歐洲治國才能獎」,以表彰他為德國統一而建立的功勳。1992年11月9日(柏林牆拆除3周年紀念日)他被授予柏林「榮譽市民」稱號。1995年12月被評為1995年「歐洲風雲人物」,該獎是專門獎給在行動、成就、事業和人品方面代表歐洲的同一性和意願的歐洲人的。他作風穩健務實,知人善任,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科爾的個人素質和個性特點對他的成功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聯盟党的議員說,每次同科爾見面都能獲得信心,他能給人以鼓舞。在總理候選人問題上,聯盟黨中也有人暗示,為了加強同施羅德的抗爭,科爾應將權力交給新一代領導人、科爾的得力助手,也是科爾自己確定的接班人、聯盟党議會黨團主席朔依布勒。但朔依布勒本人認為,「科爾仍是最合適的總理候選人,因為他很有作為,而且能起到穩定作用。」 洞悉局面,善抓機遇也是科爾成功的關鍵。在1994年大選時,德國經濟陷入衰退,導致失業率增加,使聯盟党在選民中的支持率降到最低點,輿論認為科爾必敗無疑。科爾不但沒亂方寸,而且沉著應戰,到6月份支持率開始回升,雖然這與1994年經濟明顯好轉有關,但也與科爾的沉著個性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分不開,最終形勢化險為夷,第四次當選為總理。 科爾的最大政治資本是他在德國的統一、歐洲一體化建設、特別是在德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方面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其享有的國際聲望是國內其他任何一位政治家都無法相比的。 科爾在1989年已看出當時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動向。為了德國的統一,他以貸款和援助為誘餌,再加上運用感情攻勢,使戈爾巴喬夫最終點頭認可德國統一。同時,科爾也深知,光有戈爾巴喬夫的點頭還不行,還必須得到美國的首肯,並克服英、法的巨大阻力,方能實現統一大業。所以科爾緊緊拉住美國,贏得了美國的信任和支持。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他拒絕了國內社會民主黨提出的保持「兩個經濟區」的漸進方案,毅然把馬克引入東部地區,從而使東西德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統一整體。德國統一獲得成功,是科爾的一大政績,被稱為「統一總理」。 科爾把實現歐洲貨幣聯盟,進而實現歐洲統一當作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目標。他說,「21世紀的和平取決於歐洲大廈的建設,我要把這座大廈建得能夠抵擋任何惡劣天氣,並為歐洲人創造出足夠的生活位置」。科爾在1997年底對記者說:「歐洲20世紀後50年有兩個歷史性的日子。一個是1989年11月6日,柏林牆倒塌,為德國恢復統一開闢了道路;另一個是1997年12月12~13日,歐盟盧森堡首腦會議確定了歐盟談判吸收第一批中東歐國家名單。」今年2月,意大利總理普羅迪兩次出訪德國,敦促科爾重振其「歐盟領袖」的地位,以便按時實現歐洲經貨聯盟。從歐洲單一貨幣的設想被提出開始,科爾就是單一貨幣的堅定支持者。今年4月底,德國聯邦議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德國加入經濟貨幣聯盟的議案,為德國1999年1月1日開始實施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開了綠燈。在議會辯論中,科爾指出,加入歐洲經貨聯盟對德國人以及全體歐洲人來說是德國統一以來「最重要的決定」,從長遠來看,也可能是歐洲本世紀「最重要的決定」,歐元為21世紀新的經濟活力、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創造新的面向未來的勞動崗位提供了機會。一些曾反對德國加入歐元的政黨也紛紛放棄了他們的主張,站到歐元支持者的陣營中。 德國政治家們認為,實施歐元符合德國的長遠利益。首先,歐元的實施將加強德國的地位和聲望。統一貨幣是歐洲一體化建設中的關鍵一步。長期以來,科爾政府是歐洲一體化的積極倡導者,因為歐洲一體化將有助於德國進一步確立它在歐洲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從而實現其成為世界經濟和政治大國的願望。其次,實施歐元有利於德國經濟增長。實施歐元後將消除歐盟國家之間的「貨幣差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為德國公司開拓歐盟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市場提供良機。德國是出口型國家,而且其外貿總額的將近50%出口到歐盟國家,在歐盟擁有單一貨幣之後,德國必將在出口貿易中更加受益。最後,歐元將增強德國經濟對金融風波的「免疫力」。支持歐元的經濟學家們指出,統一的歐洲貨幣區的出現,將減輕美元動盪對歐洲的衝擊,有利於德國等「歐元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歐元的強大也有利於歐洲國家的海外投資。在談到科爾對歐洲建設時,德意志銀行的貝克爾更是直言不諱地說,「要是科爾不繼續執政的話,那麼德國在執行貨幣聯盟計劃方面會更加困難」。當然,科爾也不想撒手歐洲統一事業,這也是他想再次競選的原因之一。 科爾在北約東擴問題上充分體現了調解人的作用。科爾的最大優勢是同世界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保持著親近乃至親密的私人關係。他同葉利欽的私交更深,科爾是葉利欽心臟手術後第一位趨之探望的外國領導人。1996年葉宣佈參加又一任總統競選後,科爾是「七大國」領導人中第一個去莫斯科支持葉競選的。對科爾訪問莫斯科,當時的新聞界是這樣描述的:歐洲的這兩個大國領導人、老朋友在壁爐前,在輕鬆的氣氛中,一對一地討論歐洲安全問題,以及兩國關係的現狀和前景。這是其他國家領導所不及的。科爾雖然支持北約東擴,但他認為要建立一個新的歐洲安全模式,沒有俄國的參與是不行的。他主張北約東擴應考慮到俄國的安全利益。總之,科爾竭力在北約和俄羅斯之間周旋。這一切,俄羅斯是明白的。 在鞏固西歐內部大市場、搶佔東歐及獨聯體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亞洲市場,向高速發展的亞洲進軍。科爾政府是在西歐國家中最早提出「新亞洲戰略」的國家。德國重視亞洲有三個特點:一是它著眼於21世紀,有較長遠的考慮;二是它著眼于未來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三是德國外交是為經濟服務的。德國經濟是對外依賴型經濟,近幾年來發動「亞洲攻勢」的根本目的就是進一步開發和確保德國未來的資金、商品和原料市場。 科爾一直全力支持亞歐會議這一對話機制。科爾總理強調,儘管歐洲和亞洲國家間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但差異不能阻止雙方尋求共同點。他說,「歐洲和亞太地區正在重新組合,為21世紀開闢道路。在這種形勢下,亞洲和歐洲建立充滿信任和持久的夥伴關係是十分必要的。」人們看到,率企業界人士訪問亞洲國家已成為科爾近幾年來的慣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