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科爾 | 上頁 下頁 |
五〇 |
|
科爾第三次訪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7月18日,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此次訪問的結果令他「非常滿意」。科爾在同中國領導人會晤時,希望兩國今後在政治上「相互磋商」,經濟上「密切合作」,文化上「相互交流」,並將其作為維繫中德合作的「三大支柱」。中國方面不僅對科爾的觀點表示支持,而且允諾在同外國的經濟關係中,給聯邦德國以特殊的地位。 西方外交部長對科爾總理的西藏之行予以高度評價。一位外交官評價說,科爾的訪問也許能夠叩開西藏的大門,這是意義重大的一次訪問,西藏不再是有爭議的神秘的政治問題區域。 由於中德兩國之間不存在直接利害衝突,亦無歷史上遺留的重大問題,自1972年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後,兩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發展援助合作等方面都得以迅速地發展。僅以科技、文化合作交流為例,自1978年簽訂科技合作協定以來,兩國已簽訂80餘個部級或科研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議或大型科技項目議定書。合作領域從最初的11個,逐步發展到包括航天、核能等在內的24個。 不僅如此,兩國在文化、教育、體育交流方面同樣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範圍涉及科學家和師生互派、語言培訓、音樂、美術、戲劇、電影、廣播電視和體育等方面。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中國在德國的留學生和進修生已經超過6000人,居歐洲首位,其中很多人享受德國提供的獎學金。1987年7月科爾訪華之後,德國經濟界決定把中國領取獎學金的學生從每年150人提升到200人;並且支持中國政府關於把在聯邦德國的交換的中國大學生和科學家名額從2000人增加到3000人的計劃。 1988年11月,德國歌德學院在北京設立了分院。1989年10月,中國中央電視臺德語教學在北京正式開播。當時針指到1989年春夏之交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政治風波使中德兩國的關係罩上了一層陰霾。德國參加了歐共體對中國進行的所謂「制裁」,德國是惟一議會通過制裁決議的國家,態度比任何國家都堅決,步子邁得比任何國家都大。德國議會兩次通過決議,「譴責」中國政府的「動武」,「侵犯人權」。聯邦政府發表聲明,決定斷絕同中國的高層接觸,停止向中國提供出口信貸擔保和新的發展援助。 然而,那些別有用心的政治圖謀畢竟擾亂不了中國政府改革開放的堅定步伐。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政府在權衡利弊之後,不得不轉變態度,表示願意同現代化的中國結成合作夥伴。1990年5月,前總理施密特訪華,分別會見了江澤民和鄧小平;6月,聯邦議院外委會主席施特爾肯來到中國,受到李鵬總理的親切會見;10月,德國萊因蘭—法爾茨州州長瓦格納率團訪華。同年9月,兩國外交部長在聯大舉行會談,表示願意繼續發展中德關係。10月,在兩德實現統一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致電馮·魏茨澤克總統;總理李鵬致電科爾總理;外長錢其琛致電根舍外長表示祝賀。德國領導人複電說:「非常珍視和感謝中國對德國統一所持的積極態度。」1990年10月30日,德聯邦議院通過決議,決定恢復對華提供出口信貸擔保和新的發展援助。但是,德國真正同中國關係實現正常化卻是在1992年12月10日。在這期間,兩國經歷了一段曲折的「以民促官,以經促政」的漫長過程。 1991年,當時的上海市長朱鎔基和國家計委主任鄒家華訪問德國,主要是經貿活動,基本上未涉及政治。1992年3月,中國外長錢其琛訪德,德方認為這是1989年以來雙方最高層的政治接觸。此次出訪,德對華政策開始鬆動,但從接待的情況來看,德方仍是三心兩意。1992年10月底,德外長金克爾訪華,在北京宣佈兩國關係正常化,德國對華政策開始明朗。 1993年11月15~20日,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對中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這是科爾第四次訪華,也是他繼1993年2月下旬至3月初訪問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等亞洲五國之後,又一次重要的亞洲之行。 90年代以來,亞洲經濟增長迅速,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地區。目前,亞洲的對外貿易已占世界貿易的1/4,外匯儲備占世界的1/3。據預測,在今後20~25年中,東亞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可能超過北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經濟區的總和。 科爾1993年春季出訪亞洲五國,耳聞目睹了如火如荼的亞洲經濟變化,不禁怦然心動。他回國後,在基民盟的一次亞洲形勢討論會中,要求政府立刻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起草報告,展開「亞洲攻勢」。 科爾指出,亞洲經濟蒸蒸日上,活力強勁,「具有全球意義」,德國政府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實行積極的亞洲政策,加強同亞洲的經貿關係,特別是同中國的關係。科爾強調,中國在德國的亞洲政策中佔有關鍵性的地位。 陪同科爾總理此次訪華的有經濟、科技、經濟合作和郵電等4位部長,5位議員,工業聯邦聯合會主席,工會聯合會主席以及35位被譽為「特別經濟客人」的大企業家,如奔馳、西門子、大眾等大公司的董事長。觀察家認為,德國代表團此次訪華人數之多,陣容之大在中德互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之後,中德關係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低潮,德國參加了歐共體對中國的所謂「制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廣闊的中國市場,特別是在經濟因素成為外交中心的今天,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終於找准了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 首先,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奮發圖強,使得各方面都得以迅猛地發展,中國的經濟1992年的增長率達12.8%,是全世界最高的增長速度。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超過西班牙、韓國和新加坡,躍居世界第十一位。在西方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政治穩定,經濟高速發展,迫使德國人感到,加強同中國的關係刻不容緩。《柏林晨郵報》評論說,如果在最後一分鐘「還不在中國立足」的話,德國工業將被擠出中國這一未來的巨大市場。 1993年9月,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長在訪問德國時宣佈,1990~1995年期間,中國大約需要進口3500~4000億美元的商品。這個消息,無疑像一塊磁鐵對德國經濟界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德國經濟每況愈下,失業大軍已達350萬人,公共債務已經突破16000多億馬克的赤字。在這種情況下,科爾政府如果仍持觀望態度,徘徊不前,那麼勢必會使德國在佔領亞洲市場方面大大落伍於日本和美國。 不僅如此,精明的德國人還發現,近幾年來,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日新月異,勢如破竹,在今後幾年內勢必要通過增加進口,來滿足高速增長的經濟需要,而中國進口的重點,如高技術、能源、交通、通訊、原材料工業、鋼鐵、化工等,正是德國傳統的世襲領地。德國企業界呼聲日高,一再施加壓力要求政府務必加強對華關係,儘快進入和佔領中國市場。 自1992年以來,德國對中國的出口迅速擴大。據德方資料統計,1992年德國對華出口由40.6億馬克猛增到57.4億馬克,增長了41.3%;但從中國的進口僅由115.6億馬克微增到116.5億馬克。 1993年3月下旬,德國經濟部長雷克斯羅特訪華,收穫豐盈。他說,德中北京會談「熱情友好」,結果令人「非常滿意」。在雷克斯羅特為期三天的訪華期間,中國承諾向德訂購12架A300—600空中客車飛機,總金額達10多億馬克。另外,中國還同德國簽訂了進一步購買10架A300—600空中客車飛機和6架A340空中客車遠程客機的意向聲明。此外,中方還向德訂購了軋鋼設備、煉鋁設備和飲料灌裝設備。中國允諾1993年將到德國東部採購總額約為2.5億馬克的商品。 自1992年下半年以來,德國經濟開始滑坡,許多企業被迫宣佈破產,失業人口驟增,導致勞資矛盾尖銳,罷工、示威現象日趨頻繁。雷克斯羅特此行帶回了巨額訂單,無疑給蕭條的德國經濟注入了活力。陪同雷克斯羅特訪華的30名德國工業界代表異口同聲地說,此次訪華真是「值得」。 科爾總理在對中國進行訪問期間,中德雙方簽署了一系列涉及交通運輸、化工、能源、鋼鐵、機械、電子、電信和環保等領域合作的合同和意向書,價值約70億馬克,其中合同部分占30多億馬克。科爾心花怒放。北京的陽光以特有的溫暖灑在他的額頭、眼角及發梢上,令他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他感到,德中關係發展前景就像這陽光一般燦爛、明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