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科爾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但是科爾理智地拒絕了阿爾佈雷希特的要求。他認為這是原則問題,作為基民盟聯邦主席他應該尊重選民的決定,而不能像一個膚淺的市井小民那樣出爾反爾。 科爾開始兌現自己的承諾,著手籌備1980年10月的聯邦議院競選工作,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位曾經欲問鼎聯邦總理的雄心勃勃的反對黨領袖不但沒有因為失去競選的資格而垂頭喪氣,反而顯得輕鬆、自信。他一方面全力以赴地參與競選,仿佛此次會戰的主角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另一方面則有條不紊地處理日常事務,履行一個政治家的職責。一位自稱「科爾密友」並「十分知情」的人士在1980年5月18日的《明鏡》週刊中證實,科爾在暗中全力支持施特勞斯參加競選。 科爾對他的命運到底是怎樣想的,觀察家們和好奇的民眾挖空心思,推測各種可能。他們對科爾的真正意圖卻不得而知。但是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甚至連那些昔日對他存有偏見的新聞媒介、政治對手們都認為,應該重新看待、評論這個法爾茨人。1980年4月3日,是科爾50歲生日,在這一天《斯圖加特日報》向他表示祝賀時,欣喜地評說,科爾是一個「虛懷若谷、氣度非凡的人」。 當然也不乏冷嘲熱諷,但是科爾在輿論褒貶面前不亢不卑。他不想在這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他需要的是權力、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 1980年初,科爾重新組建了議會黨團領導班子,力圖打破官僚程序,加強公民對聯盟党的信任。新的領導機構中有6位基民盟副主席和2位基社盟副主席,在組建不久,他們就按部就班地履行各自的職責。 這時,施特勞斯作為聯盟党1980年總理候選人已經成為既成事實,「戰略委員會」和「競選委員會」已經開始運行為他效勞。一些基民盟人士成為了施特勞斯的追隨者,他們的想法和施特勞斯一樣,認為科爾是個庸才。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讓施特勞斯試試吧,他很可能會失敗。瞭解施特勞斯的人難免會為這位基社盟領導人產生幾分憂慮。他們知道,這位聯盟党的候選人遠不如他所吹噓的那樣受歡迎。但是,不管怎麼樣,施特勞斯已經為自己投下了賭注,決心同施密特背水一戰。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機會。 或許是施特勞斯流年不利,所有的情況都那麼糟糕,令人嗟歎不已。在施特勞斯的導演下,聯盟黨迎來了30年來最慘痛的選舉結果。 在競選過程中,施特勞斯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他風塵僕僕地從一個競選集會趕到另一個競選集會,汗流滿面地高呼著1976年科爾在聯邦議院競選時所使用的口號「要自由不要社會主義」。有時候,施特勞斯鬆開衣領手舞足蹈,毫不留情地對政府加以抨擊。但是,他有時又變得小心翼翼,看上去像一個膽小怕事的謙謙長者。人們弄不明白,施特勞斯怎麼了? 結果令人遺憾,施特勞斯進行宣傳的地方,得票率反而下降。從這位巴倫伐利亞人的演說詞中,人們很難找到值得信服的地方。例如在埃森,選民們居然以歷史性的突破第一次將信任的目光全部傾向了社民黨。 施特勞斯失敗了,而且敗得非常慘!他說,這一切完全是天意。北萊茵—威斯特伐倫州的領導人海因裡希·克普勒的猝死,給他的競選帶來了料想不到的晦氣。與1976年相比,下薩克森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巴登—符騰堡州的選票都明顯下降。聯盟黨內約60萬前選民竟然把信任的目光轉向社民黨和自民黨。施特勞斯找不到任何口實來責怪科爾或其他人。 在大選的當晚,施特勞斯拖著疲憊的身軀出席了記者招待會,他心口不一地說,他——施特勞斯將來一定會是巴伐利亞的總理。誰都知道這是一個用以慰藉的謊言,這位巴伐利亞人很早之前就吵吵鬧鬧要當聯邦總理,可是,事與願違,他得到的選票比被他稱之為「無能」的科爾1976年的48.6%更少,甚至連巴澤爾在1972年所取得的44.9%選票都未達到,他獲得的選票只占44.5%。 施特勞斯是一個失敗者。他在回答電視記者的提問時承認,他可能犯了錯誤。但是,當他領悟的時候,已經為時晚矣。在這之前,科爾和蓋斯勒曾經提醒過他,可是他卻充耳不聞。 施密特再一次成為了聯邦總理。社民黨獲得了42.9%的選票,較1976年減少了0.3%,而自民黨的選票卻增加到了10.6%。 「兩個巨人的搏鬥」已經降下帷幕。人們也許會對施密特攻擊施特勞斯時的情形記憶猶新。施密特曾經「很不得體」地將施特勞斯比作「像公牛撒尿,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在競選集會上,這個漢堡人只要提到施特勞斯的名字,聽眾就會暴發一陣哄笑。接著,全場安靜下來,人們滿懷希望地注視著施密特。施密特壓低聲音,無限憂傷地說:「這個人連自己都不能控制。」然後,他向後退一步,把一根手指指向空中大聲說道:「不能讓他來控制我們的國家!」 也許,這個時候人們忘掉了施密特具有一種表演天才,他有辦法也有能力激發聽眾的情緒,使他們感動萬分。這種才能使他受益匪淺。 但是,白熱化的競選活動使得施密特元氣大傷。競選的最後幾個星期,施密特患了重感冒,他看上去顯得心力交瘁,他臉色蒼白,聲音嘶啞,完全沒有了昔日的神采。到了1981年,他的健康狀況再度惡化,甚至需要立即動手術。 「兩個巨人的搏鬥」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施密特表面上是勝利者,但是他的前景並不樂觀。在聯邦議院競選結束半年之後,科爾說:「每個人都感覺到,這次大選勝利的基礎已經崩潰,聯邦總理的威信已不復存在。社民黨內衝突激烈,它儘管表現出了人事安排之爭,但實際上卻暴露出原則綱領上的深刻分歧。我不知道自民黨在這種變化了的情況下準備承擔哪種角色?」 兩位政治家出人意料地從競選鬥爭中獲得了好處,一位是根舍,另一位是赫爾穆特·科爾。科爾在競選中公正無私地支持他的盟友施特勞斯的舉動使得他的反對者和競爭者大為震動。如此君子風度,不僅僅是一個「好」字可以形容的!在命運的十字路口,這位赫爾穆特·科爾的抉擇到底包容了什麼,蘊含了什麼,又向世人啟迪了什麼,訴說了什麼?似乎作出怎樣的估價都不為過分。 1980年10月5日,如果科爾取代施特勞斯領導聯盟党參加聯邦議院大選,也許同樣不會給聯盟党的黨員和他的擁戴者帶來最好的結果。但是,在這一天,科爾的政治遠見卻是無可爭議的,他的兩項預言都得以證實。第一,如果自民黨不願意同聯盟黨合作,聯盟黨將無法改變在野黨的命運;施特勞斯將不能逾越巴澤爾在1972年所創下的選票大關。第二,自民黨在弗萊堡舉行的黨代會上肯定會宣佈繼續同社民黨合作。 科爾在支持施特勞斯參加競選一事上襟懷坦白,對待黨內同志的「錯誤」同樣也做到了仁至義盡。以庫特·比登科普夫為例,這位同鄉兼同學是由他一手「捧」上來的。在1976年,比登科普夫曾經感恩圖報地將科爾推到了聯盟党總理候選人的地位;但是在1978年底和1979年初,比登科普夫卻突然不顧友情叫嚷著要把科爾的黨主席職務同議會黨團領袖職務分離,並和施特勞斯結成聯盟,共同反對科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