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科爾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這時,施密特還遭到了來自工會和社民黨議會黨團的指責。社民黨議會黨團公開表示:他們將拒絕接受養老金延期的決定。 養老金的問題使得曾經被譽為「經濟與貨幣政策的魔術師」的施密特憂心如焚、食不知味。他後來回憶起此事的時候,還心有餘悸地說道: 「在我擔負政治責任的漫長歲月裡,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難題,但沒有一次像1976年底發現養老金的財政估算與實際情況不符的那些日子裡更使我痛苦。」 接踵而來的是維利·勃蘭特的聲望急轉直下。赫伯特·魏納對其肆意攻擊,使得勃蘭特叫苦不迭,狼狽不堪。 不僅如此,社民黨和自民黨的聯合政府出現了分裂之兆。約有一萬名黨員打算同母党決裂,成立一個右翼的分裂黨,旨在反對社會主義和反對階級鬥爭。為此,這些右翼分子于1976年3月在漢諾威附近的加倫貝爾格宮舉行會議商討大計。在30年前,也正是在這個地方,政治家庫特·舒馬赫重新組建了社會民主黨。 1977年6月中旬在不倫瑞克,另一部分社民党人士揭竿而起,成立了一個「社會民主聯盟」,力圖為社民黨開闢「另一條自由出路」。 執政黨內部分崩離析,危機四伏。反對黨中一些權威人士也節外生枝,決定不再履行支持科爾的義務,而把目光轉移到剛剛走馬上任的聯邦議院議長卡爾·卡斯滕斯身上。科爾料想不到這幕劇的導演者居然是他在1966年支持出任聯邦總理的庫特·格奧爾格·基辛格。基辛格向公眾們暗示,科爾不再是聯盟党總理的「合適人選」,卡斯滕斯將取代科爾。 聯盟党另一位領袖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對下一屆聯邦總理也大有問鼎之意。雖然根據1977年埃姆尼德研究所民意測驗的結果,施特勞斯大失人心,但是他爭奪總理寶座的雄心並未因此而削減。在1976年10月聯邦議院大選之後,施特勞斯為了能在更大的範圍內獨立採取政治行動,曾經不惜犧牲同基民盟長達27年之久的合作而去換取那個遙遠的夢想。但是,不幸的是施特勞斯的抱負始終沒有實現,在1987年猝死的那一刻仍是如此。 施特勞斯來自德國南部,生得肩寬膀厚,虎背熊腰,先後出任過國防部長和財政部長。1962年他因被指責在《明鏡》週刊上發表了一篇透露北約機密的文章而被迫離開國防部長的職位。之後,他引退慕尼黑,進修于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國民經濟學,1966年重返波恩內閣。 一位評論家形容施特勞斯的性格是「一座經常跳閘的巴伐利亞電站」。 施密特評價施特勞斯「有過人的記憶力,敏捷的理解力,淵博的知識,並且充滿活力。但最重要的是,儘管他具有這些優點,可這個人完全是受感情衝動支配的……我想,國防部長施特勞斯是一個危險的人物,正因為他才華出眾,才是一個危險的部長!」 為了削弱科爾的勢力,從1976年10月大選之後,施特勞斯公然同他的盟友科爾展開了唇槍舌戰,希望能夠借此損害科爾在選民中的形象。科爾在政治綱領中曾強調國家應該資助那些有孩子的婦女、喪失勞動能力者、失業者以及那些無組織的公民。施特勞斯則貶之為「左側中風症」。 為了能夠保證在下屆聯邦議院選舉萬無一失,科爾開始把目光投向聯盟黨之外的自民黨身上。自民黨和社民党時有齟齬,如果科爾能夠爭取到自民黨的支持,那麼執政黨的陣營便不攻自破,而聯盟黨則能擺脫在野黨的命運。因此,從1969年開始,科爾就做過這方面的努力,但均以失敗告終。1976年亦是如此。從青少年時代就表現出一種毫不動搖的自信心的科爾並不因此而氣餒,依然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這時,施特勞斯又藉此大作文章,四處散佈科爾「向根舍討好」等等,力圖使科爾聲名狼藉。當然,施特勞斯萬萬不會料到,在1982年聯邦議院選舉中科爾恰恰是按照自己的意圖爭取到根舍的支持才實現多年的夙願。 科爾自1976年作為反對黨領袖進入聯邦大廈和康拉德·阿登納大樓以來,就失去了政府的職位,他在萊茵蘭—法爾茨所得到的薪水積蓄遠不能滿足在波恩的開支。而他的對手施密特除了擁有一份豐厚的總理薪金,還有一份來自輿論界的報酬。在經濟方面,科爾比起施密特的確自愧不如。 自科爾進入波恩之後,輿論界似乎不太喜歡這個法爾茨人甚至還包括他的法爾茨方言。那些淺薄的人常常捕風捉影或製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攻擊、詆毀科爾。即使在他當上聯邦總理之後,還有如此糟糕的評論在《明星》畫刊上出現: 「基民盟、基社盟最後也不得不(向施密特)略表謝意……他捉弄了聯盟党的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這個雖有100公斤重、但顯得微不足道的人物。」施密特在這方面卻遠比科爾好得多,雖然社會民主黨的威信一落千丈,但是施密特的威信卻一直居高不下,並被人們尊稱為「鐵腕宰相」、「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或「國際經濟專家」。 1976年12月,科爾移居波恩時,已經46歲,正值壯年,而施密特差不多就滿58歲了。施密特1918年出生於漢堡。當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策動未遂政變時,他才4歲。中學畢業後,施密特便參加了帝國青年義務勞動軍,接著正式開始服兵役。1937年他被分配到一個防空連,1941年升任少尉並調往蘇聯前線,之後調到戈林的帝國航空部供職,最後調往西線。1945年4月潰退時被英軍俘虜。這個時候,赫爾穆特·科爾因疏散和他的同學們一起來到了奧登森林的埃爾巴赫,時年15歲。 施密特1953年進入聯邦議院,1974年5月16日在聯邦議院的大選中以267票中的225票成了勃蘭特之後的聯邦總理。這個時候,施密特已經有55歲了,就當時來講,卻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可他的繼任者科爾1982年就任此職時年僅52歲。 施密特儀錶不俗,在他出任總理之前,漢堡的一家報紙就宣佈他是「德國最性感的男人」。該報40%的女讀者認為,他富有魅力,聰明機智,風度翩翩。雖然他的身高只有1.72米,比起1.93米的科爾看上去矮了一截,但是這一點從電視屏幕上絲毫看不出來。施密特對幽默不感興趣,他說:「愚蠢的諷刺玩笑,擔任公職,最好不要開這種玩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