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伽利略 | 上頁 下頁


  質料、形式、動力和目的是決定或駕馭萬物的四種最基本的原因。它們規定了事物的內在本質,這樣,事物的本質可以從它們在各種情況下表現出的偶然性中分辨出來。自然哲學的內容就是在這樣的邏輯框架之內,對所見到的自然現象做出因果解釋。

  亞裡士多德的物理學主要研究變化,他認為變化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特徵,他說,不懂得變化就是不懂得自然。亞裡士多德用來表示變化的詞在拉丁文中譯為「運動」,最後則局限為亞裡士多德所說的「移動」。不知為什麼亞裡士多德認為這種運動在邏輯上先於其他的變化,或者其他變化總是涉入或包含這種運動,但他的物理學並不限於研究這種運動。他對質的變化諸如鐵在加熱時,顏色從褐到紅,從紅到橙,從橙到黃的變化及生物隨時間的生長變化同樣感興趣。

  從物理學轉向宇宙學時,亞裡士多德以月亮天層為界,將天空與以地球為中心,以火為最高層的宇宙的元素區域分離開來。在四種元素之外,天上的一切都由第五種材料——精華物質組成,與四種元素不同,這種物質不發生任何變化,只有運動——均勻完美的圓周運動。亞裡士多德的宇宙學似乎直接由柏拉圖的設想發展而來,其中經由尤多克斯作了數學推理;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兩位哲學大師沒有衝突。托勒密天文學全盤接受了亞裡士多德的宇宙學,只是把原來亞裡士多德的均勻繞地的圓周運動改變為偏心的行星軌道和本能的運動。但在哥白尼天文學中,亞裡士多德的宇宙學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因為哥白尼的天文學與亞裡士多德自然哲學的基本原理相悖,認為地球本身在運動。因此二者之中必居其一,或者從根本上進行修正。

  在1605年到1644年間,大量著作在英國、意大利和法國相繼出版,排擠了大學中的亞裡士多德自然哲學。這些書的作者是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兒。

  他們唯一突出的共同點是,都認為亞裡士多德自然哲學不是好的科學。當然早時已有人貶低這位哲聖,並為改進科學提出了其他的綱領,尤其是在16世紀;而到這個世紀末這個進程更是加速地進行。在17世紀上半葉,其他新的綱領相繼出現。人們肯定會注意到,這時期是歐洲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新紀元,它的標誌就是,在同一個時代,在三個不同的國度,出現了三位著名的思想家;雖然他們的立足點大不相同,但他們各自以堅實的基礎向統治科學達四個世紀之久的亞裡士多德權威宣戰。

  由於人們只談伽利略的貢獻,所以強調他所經歷的不平凡的道路是合適的,在這條道路上他做出了與培根和笛卡兒不同的貢獻。培根和笛卡兒以他們的哲學思想聞名遐邇,他們的思想至今仍被稱為「培根哲學」和「笛卡兒哲學」。後來歐美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們。與此相反,伽利略只是以他對科學的貢獻為後人所知。雖然一些科學家和所有的科學史家都熟悉他,但後來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

  由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兒開創的文化史上的新紀元通常稱作「科學革命」,有些人稱它為科學的開端。

  17世紀是實用科學興起的時代,雖然追求科學的事業是連續發展的,但實用科學不同於以往的那種為了科學自身的科學。亞裡士多德的自然哲學有意把實用性排除在外。

  他並非反對應用知識,只是稱這種知識為技藝。

  他認為這種知識根本不能與科學知識相提並論,他把科學知識稱為理論知識。從技藝引申出技術這個詞,主要指科學知識的應用,從理論知識引申出認識論。

  認識論是一個專門討論知識理論的哲學分支,無論是科學知識還是任何其他知識都在討論之列。但是對亞裡士多德來說,技術與理論知識之間的差別並非是應用與理論之間的差別,而是在知識的來源和知識的目的上存在著差別。技術知識的來源是實際經驗,其目的一般來說是要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科學知識的來源是理性,其目的是透過事物的原因來理解事物。

  「科學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消除這些分歧,使從實際經驗中獲得的知識與推理得到的知識結合起來。甚至不惜接受下一步該做什麼的知識以代替對事物原因的理解。用文雅一點的話來說,這種做法就是以探索定律代替追尋原因。輕視探究原因使哲學家們感到不快。在科學革命開始之際就更是令哲學家們不能容忍。因為幾個世紀以來科學或自然哲學的整個目的一直是判定事物的原因。例如笛卡兒就認為任何不追尋原因的作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他不假思索地反對伽利略的科學,就是因為伽利略沒有研究運動和重量的原因。

  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用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或最後因解釋自然界中的每一種變化。伽利略的物理學所研究的大都是局部運動,甚至只是地球表面上重物的局部運動。除此之外,他不打算作任何原因上的解釋。這不僅能解釋當時哲學家所關心的大多數問題,而且與亞裡士多德的表述相抵觸,也未提出取代亞裡士多德表述的因果解釋。這就是哲學家們何以輕視伽利略科學的原因,他們認為它極為膚淺,不值一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