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茲華斯 | 上頁 下頁
三五


  兒童是人生的極盛時期。成人由於俗累,往往變得世故而背棄了童年時生命的本真。此外,隨著成人世俗追求階段的開始,童年對自然的敏銳也逐漸喪失,在成人階段難以尋覓到兒時的那種瑰麗。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因而它可以被認作是一條規律。然而,也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一生都能保持著兒童時代的本真,那麼,這些人就是詩人。所以回過頭來看,我們剛才認為非常平淡的詩句其實也不平淡,它表現的寓意是,詩人將兒童的心態、童年的生活持續了自己的一生這樣一個宗旨。詩歌的最後兩句與這三句相呼應:

  我希望這種虔誠的崇敬
  貫穿我的一生。

  詩人再次提出,對彩虹的激動,就是對自然的敏銳,它能使人保持與自然的相通,詩人能從中汲取營養,自然成了詩人的精神家園。因此,童年對自然的這份敏銳是極為重要的,能「貫穿一生」則終生受益,精神與心靈都有所依歸。若看到彩虹不再激動,也就表明詩人喪失了這份敏銳,那麼人就喪失了他精神的家園,那樣,生如同死、生不如死,所以,詩人驚呼:

  「要不,就讓我死亡!」

  這首短小精悍的詩,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認識。人應該終生保持童年的本色與趣味,終生保持童年時對自然的感悟與溝通。人終生與自然相依相戀,自由地、詩意地活著。

  華茲華斯的部分詩看似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其中卻蘊藏著詩人靈魂深處的濃烈感情。

  像華茲華斯的名詩《露西》,初看起來,確實不像是一首情詩。全詩由三節組成:

  她居住在白鴿泉水的旁邊,
  無人來往的路徑通往四方,
  一位姑娘不曾受人稱讚,
  也不曾受過別人的愛憐。

  這一節,詩人先寫姑娘生活的環境,住得偏僻,住的地方無人來往,以環境來襯托姑娘的寧靜、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不為人知,說明姑娘並不為他人所注意。

  第一節寫環境,第二節詩人用譬喻的方式,進一步寫姑娘的平凡。

  苔蘚石旁的一株紫羅蘭,
  半藏著沒有被人看見!
  美麗得如同天上的星點,
  一顆唯一的星清輝閃閃。

  詩人將姑娘譬作石頭旁邊的一株小紫羅蘭,紫羅蘭有的只是淡遠的清香,它豔麗不如牡丹,芳香不及玫瑰,小小的紫羅蘭,而且還被石頭遮住了,「半藏著」的,不易被人看見。詩人又將她比作天上的一顆星,閃光的小星星自然沒有太陽的光輝,也沒有月亮的皎潔,尤其是這顆小星星不是璀璨群星中的一顆,而是唯一的一顆,是孤單的一顆。所以「孤星」的意象在此已暗示少女的孤寂與不幸。此節詩人仍在寫少女的普通。

  第三節開始,詩人再一次強調少女的平常。她不惹人注意,不為人知曉到了這種程度,以致於,她活著的時候沒有人在意,死的時候別人也不知道。

  她生無人知,死也無人唁。
  不知她何時去了人間;

  這兩句是詩人所作的進一步的鋪墊,為最後兩句的效果設下的伏筆。

  但她安睡在墓中,哦可憐
  對於我呵是個地異天變!

  詩人前面對姑娘進行描繪時,情感顯得很冷淡,似乎在寫一個與自己完全沒有關係的人,然而,最後一句則一錘定音,使我們知道姑娘原來是詩人的心上人。詩人有意在前邊的詩中將自己的情感藏匿起來,先退一步來寫,收到以退為進,先藏後顯的效果,終於在最後一句造成了一種強烈的震撼,這一句詩被認為表達出了「無限的悲愴」。前邊的詩行讓人感覺詩人對姑娘感情冷淡,似乎與自己漠不相干,最後則突然給人以震撼,原來詩人對姑娘情深似海,對姑娘的死悲傷無限。前面愈是平淡,後面愈顯雄奇,平淡的鋪墊在先,雄奇的震撼在後。整首詩給人的印象是一首情意綿長的悼亡情詩。華茲華斯的系列情詩,被稱作「露西組詩」,其寫法完全不同于傳統詩歌。它沒有一般情詩的濃情塗抹,沒有傳統的譬喻與通常具有的對情人的讚歎。詩人採取嚴格的樸素與克制,讓深情與悲傷深藏不露。寫愛先讓人看不出有情,寫悲傷卻先表現得極為平常,最後才讓深情、讓悲傷亮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