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茲華斯 | 上頁 下頁
二七


  詩人激越奔放的青年時期與悠然寧靜的童年時代在《序曲》中呈現出絕然不同的畫面。《序曲》的前兩卷,對詩人早年的各種經驗與融入自然的生活進行了描繪。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很多經歷,如「燈塔事件」

  等。冬日溜冰、秋日耍樂、春日出遊、夏日垂釣、圍爐牌戲、紙鳶放飛等景象都鑲嵌在詩人的記憶中,呈現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鄉村夏夜,老人納涼,兒童歡鬧,像一幅美妙的有聲畫,堪稱《序曲》中的絕好景觀,它極典型地再現了宗法制鄉村生活的愜意,這份美因在我們現代社會不可重現,不可複製而顯得尤為珍貴、魅力無限。

  到了夏天,即使夜幕低垂後
  我們仍是忘形的在嬉戲。
  及至乘涼的椅子已搬進屋內,
  長凳與門閥空無足跡,
  老人納涼後也仍如日間工作的人進入夢鄉,
  我們歡鬧仍不歇止,繼續喧嘩不已。
  大地終於在深夜消失,
  到星光在雲際間隱約著,我們才
  拖著酸軟的筋骨,
  以及未息的心情就榻。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年的遊戲變得乏味。少年時期的詩人,對自然不再只有混沌的直感,而開始產生了自覺的意識,詩人寫自己:

  愛上太陽
  愛看夕陽的西沉
  更同樣感受月亮的可愛。
  我愛孤獨地在暴風雨中漫步
  我也愛佇立在石塊下聽孤墳中的鬼語,
  我飲盡幻想的威力。

  在一幅幅童年、少年的夢幻圖景之間,穿插著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感悟與認識。在詩人眼中,大自然裡的一切不是無生命的物體,人是有靈氣的,「我相信有精靈存在,凝聚為人」。同樣,自然有「即使最卑微的人也可以觸到的慈光。」詩人感到自己汲取自然的靈氣,與自然相交:

  在我身上,雖然我年紀仍幼
  亦無不時刻感到其誘惑。
  又:
  即使那時仍是個小孩
  我亦不自覺地與永恆的美相終遊。

  詩人對自然是心懷崇敬與感激的,因為自然滋養了詩人的心靈,薰染出詩人的德性。它使詩人在墮入俗世之後,仍能保持自己心之高潔,這得力于詩人與大自然神交時純潔的「宗教情愫」,與「澄清的心境」。

  《序曲》寫詩人的成長過程,而自然的影響自始至終,所以,詩人概括自己的成長過程為:

  愛和心靈的成長
  那受了大自然威力影響的成長過程。

  因此,歸納起來,《序曲》有如下幾個主要內容。

  首先它敘述了詩人生活的不同階段,從童年的天真無邪、無意識狀態發展到成熟與自我認識的道路。

  童年的純真、青年時的奔放,革命理想破滅後的悲觀與迅速回歸自然,以自然陶冶自己的自然情感、道德情感、宗教情感。

  其次,華茲華斯將自己的成長過程,看成是自然影響下的心靈成長的過程。詩人心靈的成長與接受自然天惠是同步進行的。

  第三,詩人根據自己的三個階段,將人的成長分為三類形態:童年時代——感覺時期;青少年時代——感性時期;成年時代——思索時期。感覺時期,自然與兒童有著天然的聯繫,兒童只憑感覺與直覺感受外界。感性時期,在與自然的關係中產生了自覺,能在自覺的對自然的興趣中滋養德性,培養美感與陶冶性情。人在成年進入思索時期,成人將自然當作自己的精神寄託,心靈的家園,通過自然超越人生的局限,將生命融入自然的永恆,德性的永恆,上帝的永恆,使有限的生命獲得永恆的意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