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茲華斯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反叛現實、血氣方剛

  鼓吹革命的青年時代
  啊,希望與歡樂的愉快行動
  強大的盟軍站在我們一邊,
  而我們因有愛而堅強。
  幸福啊,活在那個黎明之中
  年青人更是如進天堂。

  ——華茲華斯《序曲》

  劍橋叛逆

  1787年,借助在倫敦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供職的小舅舅的幫助,17歲的華茲華斯進入該校學習。

  經濟上他靠的是公費與親戚的援助,因此,家人對他的期望自不待言。華茲華斯在大學的第一年也確曾不負眾望,榮列優等生。第二年開始,功課一落千丈,降為二等生,到畢業時更每況愈下,他乾脆放棄了畢業考試,因此,最終他拿到的是一張不合格文憑。造成這一前後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都著名學府劍橋的學院式生活,對於帶著湖區鄉土氣息的純樸的華茲華斯來說,無疑是全新而隔膜的。或許第一年他的身上更多地帶有豪克海德的那股勁頭,亦或是由於初來乍到的他對劍橋學府裡的陰暗面認識不深,所以,學習還很用功,沒有走向消沉與逆反。時間長了以後,華茲華斯逐漸看清了劍橋的內幕,對劍橋的態度由敬仰轉為不屑,對自己的追求隨之也產生了懷疑與動搖。

  當時風行於劍橋的是兩種惡劣風氣:一是放縱享樂,醉心聲色;一是追逐學術虛名與地位。對學術地位的追求也不是走有所建樹的道路,而是不務正業,靠巴結權勢人物的子弟,走趨炎附勢,投機鑽營的歪門。

  很多教職員徒有虛名,學術上一無成就。這些污濁不堪的現實與華茲華斯所生活的鄉間純樸敦厚的民風大相徑庭,也與華茲華斯求真、求自然的心性大相背逆,華茲華斯本能地鄙視與厭棄這種虛偽浮華的生活作風。

  還有一重原因在於,聖約翰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未來的教士,若取得優異成績,就可去教堂供職。當時能在教會供職無異於端上了一個金飯碗,待遇是相當優厚的。家人企盼華茲華斯通過一等及格考試,順利地邁進教會的門坎,走向坦途。然而,華茲華斯自己對當教士卻沒有多大的熱忱與嚮往,刻板沉悶的神職工作與華茲華斯的自由不羈的天性是難以相容的。

  正由於未來教會的職位對他缺乏吸引力,華茲華斯也就不很看重這張文憑,所以,每到學校放假,華茲華斯就回到泰森太太那裡,去撿回昔日的自我。在那裡,他能找到本真,找到一個舒展的「我」,無需努力,華茲華斯自然而然地在平靜中恢復了散步作詩的習慣。

  兩種生活的鮮明對照,使華茲華斯選擇了自我的價值尺度,放棄了世俗的社會標準,自覺地走向叛逆。這種堅定的選擇還得力於他的一次經歷。放假回到泰森太太家,他去參加鄉村晚會,一直玩到黎明。他獨自迎著曙光,走在鄉間的田埂上,晨曦中大自然的那一瞬間的奇異景象,使他新生頓悟:他感到上天委他以重任,他要做一個依歸於自然的人,做一名詩人。他以嚮往一種純淨、一種澄清,以追求自我內心一方淨土為人生宗旨,就有了對抗劍橋污濁風氣,反抗世俗功名利祿的堅強力量。假期過後再回到劍橋,華茲華斯便按照內心追求的目標,制訂了詳細的讀書計劃,而全然不顧學校的那些必修課程。

  家人得知他退掉了必修課程,都為他焦慮不已。小舅舅見他有詩才,要他抓住學校校長過世、同學們紛紛獻挽詩的機會,也獻上一首詩,以期獲得校方的賞識,而華茲華斯卻以無感情無以成詩而不予從命。煞費苦心的小舅舅自然大有「恨鐵不成鋼」的痛心與失望,最後在一怒之下,與華茲華斯決裂,斷絕來往。華茲華斯放棄了世俗眼光中的金光大道,放棄了走向功名利祿的門坎,追求的是他內心所嚮往的境界。華茲華斯的這種選擇是極需要勇氣的,也是極具叛逆的行動,然而,它又是極順乎華茲華斯的天性與本真的。他瞭解什麼對他適合。

  他認為劍橋不適合他,他也不屬￿劍橋。他嚮往與渴求的不是外在的物質與實際的利益,而是高潔的心靈、永恆的精神。這就導致了他最後放棄了畢業前的大考,與志氣相投的好友羅勃·瓊斯結伴瀟灑地去歐洲大陸徒步旅行去了。在劍橋華茲華斯可以說是不成功的,但他自己並未感到不快與沮喪。因為他內心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上天已委重任於他。他在劍橋所寫的詩行是有力的見證:「我本是上天指定的寵兒任重而道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