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盛頓 | 上頁 下頁 |
二一 |
|
與此同時,最初因為遭到突然襲擊而慌亂不堪的敵軍已經鎮定了下來,反過來發起進攻。格雷將軍帶領英軍左翼,趁著美軍向後退卻的機會緊緊追擊。康華里也帶著一個騎兵營從費城來到,正好趕上追擊。 事後,華盛頓以惋惜的心情寫信給弗吉尼亞的兄弟說:「要不是由於濃霧,30碼外難分敵我,我相信那天本來可以取得勝利的。」 大陸軍雖然在日爾曼鎮戰役中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是在血戰中美國軍隊的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指揮官的信心與才能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美軍所顯示出來的戰鬥能力,使他們的敵人明白了「他們已經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對手。人們原先曾希望同他們打一仗就能起決定性作用,就有可能使戰鬥迅速結束。 現在人們卻不怎麼敢懷抱這種希望了。」而且從整個戰局分析,從戰略上看,華盛頓的作戰牽制了英國主力軍,使赫將軍無法抽身支援北方被圍困的伯戈因將軍。日耳曼戰役以後,赫將軍主力龜縮費城。不久,伯戈因在薩拉托加當了美國人的俘虜。 按照英國議會的如意算盤,英將伯戈因在1777年6月1日開始行動,統率由英軍和黑森雇傭兵組成的8000人馬,從加拿大的聖·勞倫斯出發南下,華盛頓迅速地派出本傑明·林肯將軍北上支援那裡的斯凱勒將軍,又發信去斯普林菲爾德要求增援彈藥槍支,還命令將十門大炮火速從波克斯希爾北調,正從馬薩諸塞開向波克斯希不的600新兵也被派去支援斯凱勒。華盛頓支援北方戰線已是竭盡全力了。 7月6日,由於駐守提康德羅加的美軍寡不敵眾,伯戈因佔領了由加拿大通向紐約的唯一通道提康德羅加。次日,英軍又佔領了哈巴特頓,氣勢洶洶,不可一世。斯凱勒將軍主張放棄大陸軍駐守的愛德華堡,誘使伯戈因深入腹地。華盛頓贊同他的意見,反對大陸軍和民兵正面同英軍對峙,提出從側面和背後攻擊孤軍深入之敵。他認為「其所得之勝利將引起其毀滅。」 英軍佔領了提康德羅加後,全軍上下得意忘形,他們相信戰爭的苦役「已快結束」。英國統治集團甚至大言不慚地說:「得出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的結論並不困難了。」 提康德羅加失守以後,儘管華盛頓自己處境困難,他還是將自己陣地上有限的供應品調撥斯凱勒,因為他知道這支軍隊是作為阻止伯戈因與赫將軍會合的「唯一手段」,如果英軍會合成功對美軍必將造成「致命的後果」。因此,華盛頓又把自己最信任的軍官之一沙諾德將軍派去任斯凱勒的副手,並寫信要求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兩州的民兵到薩拉托加去集結。 當華盛頓和斯凱勒奉行的誘敵深入的戰略已經奏效之時,大陸會議沒有征得華盛頓的同意,於8月4日用蓋茨將軍取代了斯凱勒為北方戰線司令。其時,伯戈因已處於困境。由於他所占地區越廣,輸出保護交通線和戰略要地的小兵隊越多,以致投入第一線戰鬥的兵力已捉襟見肘,糧草難以為繼。他派出與赫將軍聯繫的信使也盡數被美軍捉去。儘管如此,他還得根據原計劃繼續往泥潭裡「陷」。這位養尊處優慣了的將軍帶著30車的個人行李和全套餐具,拖著軍官夫人、家屬孩子,慢慢行進在北美洲的崎嶇小道上。 8月16日清晨,伯戈因派皮姆率一支五六百人的小分隊襲擊本寧頓企圖奪取美軍的糧食和供應品。 但是,斯塔克率領著「青山子弟兵」早已埋伏在本寧頓附近的樹林裡。一待英軍進入伏擊圈,斯塔克一馬當先,衝鋒在前,民兵們蜂擁而出,把敵人殺得人仰馬翻。一支英國的正規軍反而挨了美國民兵的一頓狠揍!絕大部分英軍被俘或傷亡,皮姆本人也受傷送命。 伯戈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繼續南下,將會受到更大的打擊,撤回加拿大,就會讓美軍放手攻擊赫將軍。他的境遇每況愈下,最後無法從深陷的泥潭中自拔。 9月19日,伯戈因渡過哈得遜河,徑向阿爾巴尼進發,結果在「自由人農莊」遭到阿諾德將軍、當地民兵和摩爾根來福槍團的猛烈進攻,損失不小。10月7日,英軍決心對美軍營地的左翼進行大包抄,以便探明,如果需要前進的話,英軍是不是能夠強行通過,或者如果必須撤退的話,英軍是不是能夠把美軍從陣地上趕走。另一個目標是掩護英軍搶掠糧食。 為了這一目的,伯戈因派出1500名最精銳的官兵,攜帶兩門12磅大炮、兩門曲射炮和六門六磅炮,由伯戈因親自率領,由菲利浦和裡德澤爾兩位少將和弗雷澤準將協助。英軍的運動在森林的掩護之下進行。 不久,即被美軍發現,整個戰線上都反復敲響著報警的鼓聲。蓋茨立刻命令軍官們奔赴緊急集合地,部署戰鬥。美軍用樹林作掩護,向開闊地中的敵人發動了進攻。隨著一批又一批部隊來到,攻擊擴大到整個戰線,攻擊的猛烈程度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黑森炮兵後來談到,在他們發射葡萄彈的時候,美軍簡直是不顧一切地向他們的大炮猛衝過去。大炮屢次易手,最後掌握在美軍手裡。美軍就用這些大炮來轟擊原來的主人,夜幕降臨了,美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伯戈因屢戰屢敗,最後被迫率領5000餘人退入薩加托加。大陸軍和北美民兵乘勢將他團團圍住。愛德華堡和喬治堡之間的高地上,有配備著大炮的美軍大部隊駐守,淺灘的對岸也有美軍。哈得遜河兩岸的各個重要據點已經都有美軍駐守,對敵人形成了三面的包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