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盛頓 | 上頁 下頁
四七


  華盛頓宣佈中立是明智的,但他受到輿論攻擊。他下定決心維護這一政策,不管他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會受到多大損害,會遭到報界多猛烈的攻擊。這個不冠以「中立」字樣的「中立宣言」的發表,標誌著華盛頓外交思想的進一步成熟,也是他連任總統後闖過的第一道險灘。

  可是,在風雲變幻莫測的國際大舞臺,想保持中立有如玩走鋼絲遊戲,絕非易事。他的中立政策受到外國的干擾,幾次險些被拉進戰爭漩渦。

  外爭未平內亂又起。在賓夕法尼亞西部邊遠地區,釀制威士忌酒的農民正醞釀著一場反抗徵收國產稅的起義。華盛頓在首任總統之初,為了償清國債採取了一項重要財政措施,就是對威士忌酒徵收「國產消費稅」。

  威士忌酒是由小麥釀造的,主產地在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由於交通不便,小麥只得釀成酒運往東部城鎮銷售。在這些小生產者看來,徵收酒稅就是向他們榨取錢財。到了1784年7月,人們鬱積已久的怒火終於變成一場暴力行動。賓夕法尼亞西部四個縣的農民燒了徵稅員約漢·奈維爾的房舍,搗毀了那些納稅農民的釀酒工具。抓走了奈維爾住所的衛兵,毀壞了匹茲堡的郵件,還阻止了聯邦法院的審判。8月12日,起義者召開會議,有人甚至提出進攻匹茲堡的口號。

  華盛頓接到報告,立即聯想到8年前馬薩諸塞發生的謝斯起義。漢密爾頓極力主張採取強硬手段,調集民兵直接鎮壓。8月初華盛頓以總統名義簽發了第一項公告,命令起義者於9月1日前返回家園。同一天陸軍部長下令,向賓夕法尼亞等州徵集民兵,共12950名。華盛頓派出一個「三人委員會」,去匹茲堡同起義者舉行談判。談判沒有結果。委員們報告說,起義仍在擴大,並波及到弗吉尼亞、馬裡蘭西部地區和賓夕法尼亞的東部。法律已失去威力,地方政府土崩瓦解。如果沒有軍事力量的「幫助」,要在那裡恢復法律秩序是不可能的。

  華盛頓立即簽發了第二項公告,聲稱西部地區的暴亂是由於「那些破壞社會和平與秩序的煽動者」用各種邪說挑起的。所以決心用強硬手段去對付,並準備親自出馬到那裡去恢復秩序。

  10月4日,華盛頓到達阿爾根尼山東麓小鎮卡列斯爾。那裡已調集了兩個州的民兵。9日上午,華盛頓會見了起義者的代表威廉·芬特萊和戴維·雷迪克,聽取了起義者代表的意見。他們要求政府軍隊不要進入起義地區。華盛頓告訴他們:政府最迫切的願望是用寬大和仁慈的手段,使這些地區的百姓認識他們的責任,政府一定能夠恢復那裡的秩序而不傷害百姓。當天下午華盛頓再次接見了起義代表。他們提出,如果政府軍隊一定要開進起義地區,就請總統隨軍隊一起進駐。華盛頓答覆說,如果發現有這種必要和時間允許,他可以和軍隊一起行動。

  但是華盛頓並沒有隨軍行動。他把軍隊交給漢密爾頓指揮,自己轉回費城去了。漢密爾頓領軍進入賓夕法尼亞鬧事地區,一下子抓了好幾百人,企圖從他們身上得到起義領導者的罪證。他聽說在16英里以外的某地,豎著一根象徵自由精神的自由杆,立即派軍隊去把杆子砍掉。又聽說有起義者聚眾集會,就派部隊去鎮壓。可是軍隊一到,起義者早已跑散。兩天以後漢密爾頓抓了20幾名起義者押回費城。兩個被認為犯有重罪的領袖人物被送進監獄。等到事情冷下來後,華盛頓以他們是「傻瓜」和「瘋子」為理由,免處刑罰加以寬恕了。

  漢密爾頓宣稱成功地鎮壓了起義。加強了政府的「力量」。實際上鎮壓行動也削弱了政府在民眾中的威望,且加深了聯邦黨人與共和黨人之間的裂縫。如果國務卿傑斐遜這時還沒有辭職引退的話,他准會讚揚造反有益,阻止這場武力鎮壓的。

  華盛頓奉行的中立政策,不斷受到各種挑戰。英國方面採取的一些不明智措施,又激起了美國國內的反英風浪。美英關係的外交危機再次令華盛頓處於艱難境地。到1794年初,美英兩國之間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邊緣。

  就在這時候,一些受漢密爾頓支持的議員向總統建議,派一個代表團去英國談判,以謀求緩和關係。總統經過考慮,同意一試。談判代表的人選是兩黨十分敏感的問題。華盛頓故伎重演,儘量使雙方妥協平衡,最後選中了首席大法官約翰·傑伊先生。

  傑伊帶去了國會給他的使命:一是建立有利的美英商業關係;二是敦促英國軍隊從美國西北領土上撤走。

  11月,雙方就談判內容達成協議,史稱《傑伊條約》。客觀地看,這個條約對此時的美國利多於弊。主要是美國贏得了寶貴的和平,英國人撤除了很有威脅性的軍事據點;當然美方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但在國會討論時,圍繞批准《傑伊條約》,國會議員們只能根據黨派的利益和政治路線投票。「共和」、「聯邦」兩黨都制定了對待《傑伊條約》的方針策略。兩黨進行政治鬥爭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對待條約本身的爭論,開創了美國兩黨制度的先河。

  《傑伊條約》的簽訂和批准,實現了華盛頓千方百計避免美國捲入戰爭的目標。

  1796年是華盛頓第二任總統到期的前一年。在鎮壓了威士忌酒農民起義和批准《傑伊條約》之後,美國的政治、社會秩序得到鞏固,聯邦政府的權力和威信得到加強;對外貿易狀況明顯改善;英軍撤出了西北部要塞,邊境趨向穩定,為美國的經濟發展贏得了一個較好的環境。

  然而,麻煩事情還沒完。因為對待《傑伊條約》的態度,美國兩黨間的鬥爭愈演愈烈,互相攻訐,煽動群眾,攪得社會是非不分,惟黨派利益為重。華盛頓的內閣三套車駕馭失靈,由左右逢源變成兩面受敵。

  因為中立政策和《傑伊條約》,似乎都對聯邦党有利,於是共和黨人遷怒于總統本人,輿論的矛頭直接指向了他,強加以種種惡名。在報紙上公然罵他是「政治偽君子,一個「政治老糊塗」。他不是「國父」而是「後爹」。還有人直接對他進行人身攻擊,污蔑他一貫透支薪金、挪用公款,嘲笑他戴著一副劣質的假牙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他這人一直廉潔奉公,在經濟財務上公私分明。作為總統,他的年薪25000美元,當這項收入不夠開銷的時候,他還賣掉了一部分農場土地。因為公務在身無暇經營照料家產,農場連年虧損。他常說當總統是在為祖國犧牲個人的利益,此言並非故意作態。面對某些報紙的惡意誹謗,華盛頓只有一再辯白自己「是一個無黨派人士」。

  在任期屆滿前一年,他就著手準備一份告別文告,對任期內的一切作個總結交代。經過數月的反復推敲修改潤色,在9月份交給費城的《美國每日新聞報》發表了。接著就有一百多家報紙轉發了這篇重要的告別演說。

  這篇演說辭的發表,在全國引起極大震動。政府的要員們也普遍感到惋惜和震驚,甚至有人流淚。大多數報紙對總統主動引退都加以讚美;原來想攻擊他有權力欲的反對派,這一下也就無話可說了。

  華盛頓這篇告別演說,是他八年執政的經驗與教訓的全面總結,也是針對國際國內政治風雲、黨派紛爭,針砭時弊的有感之作。借此闡明他的政治思想、制憲思想、治國方略和他所推行的內政外交路線,情真意切地對國人提出忠告和對國家未來的希望。

  這篇演說辭成了美國歷史上的又一重要歷史文獻。也有人評價它是華盛頓為國家留下的一筆「有形財富」,而對他的引退精神則評價為一個「無形財富」。

  告別演說辭的正式題名是《致合眾國民》。它是全面解讀華盛頓個人與研究美國政治歷史的極為重要的文獻。

  華盛頓在離開公共生活前,人們為他舉行了66歲誕辰慶祝活動。

  3.圓滿的句號

  在把繁重的國家事務重擔交給新總統亞當斯以後,華盛頓於1797年3月9日清晨,坦然愉快地和家人一起乘馬車向家鄉弗農山莊進發。

  他雖六十多歲才退休歸林,但仍保持著一貫的軍人生活習慣。雇工們還未下地就派人去安排活計。早餐後在侄子陪同下,騎馬去巡視他的農場、飼養場和3個作坊。這樣一直忙碌到下午兩點左右才回來用午餐。

  這時,往往有一些客人在等待他。一接待就是半天,送走客人後外出散步一會兒,或喝一會茶,就到傍晚時分了。點亮蠟燭,他就坐下來給友人寫回信、記帳。本想坐下來好好閱讀一下多年珍藏的書籍,可忙忙碌碌的兩個月過去,竟然還沒來得及翻開一本書。

  從華盛頓夫人寫給朋友的信中,也可看到他們的家庭生活氣息和情趣。她寫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