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盛頓 | 上頁 下頁 |
四六 |
|
華盛頓在1789年組閣時,物色這兩位傑出人物作他的左右二膀,形成一架「三套馬車」的領導班子,這是一個很理想的優勢班子。漢密爾頓主內理財,傑斐遜持外,華盛頓統籌全域。此舉果然逐步克服了財政困難,政治局面相對安定,經濟形勢出現生機;國際關係也日趨有利,使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走上了一條發達興旺的坦途。 國務卿傑斐遜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他才華出眾,知識淵博,思想敏銳,酷愛自由平等,痛恨暴政,支持人民革命的權利,對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抱有極大同情。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是一位出色的行政管理人才。他精明能幹,精力旺盛,具有精密細緻的作風和訓練有素的頭腦。 他大膽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於創造性的經濟政策,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在爭取批准憲法的鬥爭中,他們兩人都是積極贊成者,是向同一目標前進的同路人。傑斐遜在任國務卿之初,對解決公共債務問題和首都選址問題上,同漢密爾頓作過有益的互相妥協。隨著歷史的發展,兩人所代表的不同觀念、不同主張和不同利益,在許多政策問題上分歧不斷擴大,矛盾日益加劇。 矛盾首先集中表現在權力分配上。傑斐遜眼見漢密爾頓的權力膨脹,甚至插手外交事務,有越俎代庖架空總統之嫌。漢密爾頓親近英國,美國獨立7年了,英軍佔據著西部領土上的據點不肯撤走。傑斐遜懷疑漢密爾頓在玩弄手法,使美國復辟君主制。他們的矛盾由國會和內閣會議之爭,發展到報紙上互相公開攻擊。1791年費城共有12家新聞報紙,最大的一家是《合眾國報》。據說此報得到財政部的資助,幾乎每期都有頌揚漢密爾頓的文章 。這年夏天,傑斐遜也請人主辦了一張報紙,名叫《國民報》,大量發表攻擊漢密爾頓、讚揚傑斐遜的文章 。兩張報紙論戰不休,給對方扣上「要擊潰共和國」的政治大帽子,而以救國救民自居。 當時的財政部,規模之大為各部之首。除有30余名職員外,下屬還有成千名海關官員和國內稅收代理人。相比之下陸軍部僅3名職員。而國務卿手下只有4名職員、1名信使和1名辦公室管理員。這種格局自然使傑斐遜心懷不平。有人認為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是為了爭權奪利,顯然這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客觀地看,傑斐遜是抱著強烈的民主精神,真心真意地反對君主制傾向,並主張限制中央政府的權力。漢密爾頓則懷著堅定的聯邦主義信念,捍衛和鞏固聯邦政府的權威,反對各州分散權利。 他們兩人分別代表了兩種進步的歷史力量,從不同角度為維護新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長治久安而鬥爭。 可惜他們都將對方當成了攻擊的對象,誇大「敵情」,上綱上線,同想像中的敵人進行毫不妥協的鬥爭。1792至1793年間,這種鬥爭終於從思想上發展到組織上,越演越烈。以漢密爾頓為首的人們,認為自己是聯邦制度的創建者和保衛者,因此以「聯邦黨」自稱。以傑斐遜、麥迪遜為代表的人群,則以共和國的支持者和共和原則的捍衛者自居,稱自己為「共和黨」。 2.左右兩為難 華盛頓一向反對政治上拉幫結派。他是「三駕馬車」的首腦,他不偏不倚居高臨下同傑斐遜和漢密爾頓保持著等距離的均衡關係。 華盛頓苦口婆心曉以情理,用雙方目標之「同」來彌合他們手段上之「異』」。在政務上則取兩方之長,避各方之短。這樣作雖然不能徹底解決巨大分歧,卻能使他們「關在內閣裡面」爭吵。正像傑斐遜後來自己所說:「我和漢密爾頓就像兩只好鬥的公雞,天天在內閣裡打架。」 儘管調和、折中、妥協手段兩邊都不討好,雙方還是把總統看成是公允的裁判。 按照憲法的規定,四年一屆的美國總統任期即將屆滿。華盛頓決心任期屆滿就退出政壇,擺脫重擔返回家鄉去安享田園樂趣。奇怪的是,互相對立的兩派都希望華盛頓連任總統。當時的美國政界,確實還找不出更合適的人來當國家首腦。 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鬥爭,華盛頓同意參加第二屆總統的競選。他沒有搞競選活動,卻在1793年2月13日以132比0獲得全票通過,被選舉團選為總統。 華盛頓並不迷戀權力和地位,但他確實是一位重視聲譽勝過生命的紳士,又是一位對祖國和同胞具有責任感的愛國者。 1793年3月4日,華盛頓在參議院會議室當眾宣誓就職。他這次的演說辭與首次就任總統的演說相比,可謂簡短之至、樸素之至,讀起來乾巴巴照本宣科: 「同胞們: 「我再次受到祖國的召喚,行使總統之職。一旦合適的時機來臨,我將努力表達我對這一殊榮、對統一的美國人民賦予我們的信任所包含的崇高意義的理解。 「在行使總統職責之前,憲法要求作就職宣誓。我謹在你們面前宣誓:如果發現我在執掌政權期間,我對憲法和禁令有任何自願或故意的違背,我除了承受憲法所規定的懲罰,願意接受所有現在目睹這一莊嚴儀式的人們的譴責。」 連任總統的華盛頓,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和第一次上任時很不相同。 想當初在紐約就職時,國內的各派政治力量基本團結一致,輿論也無重大分歧。新任總統一切從「0」開始,處理內政外交顯得從容自信得心應手。這次再登政壇,國內已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政黨派別;輿論也隨之趨於分裂;內閣裡互相傾軋攻訐;印第安人騷亂問題時起時落,長久無法解決……這位連任總統內憂外患,真是窮於應付! 華盛頓連任前後,國際上發生了巨變: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臺;2月1日,法國對英國宣戰;3月初法國又對西班牙宣戰;吉倫特派掌權的法國政府派遣熱內前來充任駐美國公使。 在這樣風雲激蕩的形勢下,美國目前羽翼未豐力量單薄,新建立的國家百廢待興,極需一個和平環境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華盛頓從國家利益考慮,立即告訴國務卿:「英法已開戰,我國政府宜努力嚴守中立。」 可是親英和親法兩派勢力,都在破壞中立政策。許多人士認為,根據1778年訂立的美法同盟條約,美國有義務幫助法國攻打英國。國務卿傑斐遜就是親法派的領袖,認為應當熱情支持法國新政府的革命立場。 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一派持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們說美法條約是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簽署的。現任新政府已將國王處死,原有的政策方針業已轉變,所以該條約應該廢除。那麼也就沒必要幫助法國去攻打英國,嚴守中立就行了。另一派反駁說,嚴守中立實際上就是幫英國人的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