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華盛頓 | 上頁 下頁


  華盛頓要求部下換上乾淨的軍裝,舉著軍旗,扛著槍支,攙扶著受傷的弟兄,默默地操齊步走出彈痕累累的碉堡。

  這次的失敗,從反面給他上了極其重要的一課,使他學會了正確對待挫折。後來在獨立戰爭初期屢戰屢敗的困境中,他毫不灰心失望,屢敗屢戰,直至革命勝利。

  關於困苦堡之役,英法兩國官方發佈的戰果統計,差異之懸殊著實令人十分吃驚。

  法方宣佈:擊斃擊傷英軍一百餘名;至於己方的傷亡,法軍及印第安人中,僅陣亡2人、傷17人。

  英方則根據華盛頓向總督送的報告稱:我方陣亡27人,傷70人。

  敵方的死傷數字不詳,但據敵軍中一些荷蘭人向我方某位同鄉透露,傷亡總數超過300人。當夜法軍一直忙於掩埋屍體,次晨還未埋完,足證其可信云云。而弗吉尼亞的報紙又在此基礎上加以誇張,稱打死打傷敵人900名。

  3.遠征軍覆滅

  從1753年10月奉命出使俄亥俄,到1754年7月困苦堡戰敗撤回,華盛頓有10個月都處在高度緊張的鬥爭中,人已是心力交瘁。尤其這年11月,英國政府頒佈了一個新條例,規定:英王及英王在北美的總司令所委任的軍官,其地位應在殖民地總督所委任的軍官之上。地方部隊的軍官在和英王委任的軍官一起共事時,不以軍階論高低。英政府美其名曰「消除正規軍與地方部隊之間在指揮權上的矛盾。」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帶有明顯歧視性質的政策。

  在弗吉尼亞,民團撤消了團級建制,分散為連隊活動。取消高於上尉銜的軍職,民團連隊均由正規軍的上尉連長指揮。這項政策的出臺,嚴重地損害了北美殖民地民眾的尊嚴和他們對母國依戀之情,引得各州軍界一片譁然。

  華盛頓本是血性男兒,他的自尊心和事業心極強,決不甘心屈居於「中央軍」胯下過窩囊日子。一怒之下辭去軍職,返回自己的弗農山莊,過起隱居生活來。

  正當華盛頓在鄉下離群索居、埋頭經營莊稼、不問朝政的日子裡,萬萬想不到他的大名卻再次引起大西洋兩岸的關注,成為國際矚目的新聞人物。

  本來兩個回合的大草原之戰,英法兩家各勝一局,打成1比1,但是雙方不願握手言和,蓄意擴大勢態,再挑爭端。由於政治的需要,英國輿論界不以勝敗論英雄,把個華盛頓大大地吹捧了一番。他的私人信件刊登在《倫敦雜誌》上。他率領40名勇士奇襲于蒙維爾營地、全殲敵軍的特寫,上了倫敦《紳士雜誌》。有家報紙在評論中說:「我們勇敢的軍人依然活著回來,繼續為他們的國王和祖國效勞。」他的英雄偉績轟動了上層社會,連英國國王也興高采烈地談論華盛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法國也把華盛頓大加宣傳,不過角度有所不同,力圖把英國刻畫成陰險狡猾的侵略者。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法國報刊,發表了部分華盛頓失落在困苦堡的私人日記。著重渲染了華盛頓偽裝使者刺探軍情、收買挑撥印第安人、企圖侵佔法國的俄亥俄地區云云。於是,在英、法對罵聲中,華盛頓倒成了雙方公認的英雄。

  1755年春,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好似上帝刻意安排,他的隱居生活該結束了。

  英國政府最高決策層鑒於英軍在困苦堡的失利,大片殖民地有落入法國手中的危險,便把注意力轉到北美。經過一番周密的謀劃,決定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徹底打垮老對手法國在北美的軍事力量,以保障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動用了最精銳的作戰部隊,組成赴北美遠征軍。統帥這支遠征軍的最高指揮官,是60歲的宿將愛德華·佈雷多克少將。具體作戰目標,是收復被法軍搶佔去的俄亥俄河交匯岔口的「迪凱納堡」。

  愛德華·佈雷多克少將,是一位行伍出身的資深職業軍官,作戰經驗豐富、治軍有方、指揮果斷,在長達40年的軍旅生涯中,戰功昭著,深得倫敦軍界的敬重。但另一方面,他的缺點也十分突出,他固執己見、個性急躁、獨斷專行,非常相信軍事經典著作和自己在歐洲的作戰經驗,不相信別人的經驗或建議。身為最高長官,統領著遠征大軍去到陌生的北美打仗,卻依然迷信老一套經驗,這樣缺點就變成可怕的致命傷了。

  1755年2月,佈雷多克將軍率領兩個團的精兵,在皇家海軍艦隊的護衛下,駛離英倫三島,橫渡大西洋開赴北美大陸。將軍早在倫敦時,就讀過關於華盛頓的許多正面報道,現在又有許多政要人物的舉薦,於是決定邀請華盛頓出山,參加參謀部工作。

  華盛頓自兵敗困苦堡後,利用這段賦閒時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總結了失敗的主客觀原因。他在養精蓄銳、等待時機。他清醒地意識到英法之間的全面大戰就要爆發。收到邀請信後,他急匆匆趕去與佈雷多克將軍見面。將軍很高興,說人才難得,便正式任命他為將軍的上校副官。

  需要說明的是,華盛頓是以自願人員身份入伍的。所謂上校副官是個虛職,既沒有實權又沒有薪俸,還得自花費用購買軍裝馬匹上前線,單純從經濟得失看,可說是一大筆虧本買賣。但他主意已定,不為經濟得失和母親的阻攔而動搖。華盛頓在這次新的機遇面前作了如是的選擇,是和他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有關。他不但有精明的經濟頭腦,更胸懷大志,具有長遠的政治眼光。

  5月,人馬集結于坎柏蘭堡待命,加上民團、印第安武士,總兵力達到1600人之眾。6月初,17響禮炮鳴過,部隊奉命出發,目標是攻佔法軍盤踞的迪凱納堡。

  華盛頓非常瞭解北美風土民情,有和法軍交戰、與印第安人結盟的經驗。這些無疑都是極其寶貴的、也正是佈雷多克將軍所缺乏的東西。

  華盛頓作為參謀人員,其職責就是向主帥提供情況,條陳參考意見。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華盛頓的許許多多好的建議和忠告,均未被重視採納,反而引起不斷的爭執辯論。令人扼腕歎息的是,佈雷多克能發現人才,卻不會使用人才——「葉公好龍」的典故看來不只是中國人的專利。

  開始就得到可靠消息,迪凱納堡的守備力量很薄弱,如果抓住時機長途奔襲,必可奏奇效。華盛頓建議兵分兩路,將軍親自統領精銳部隊輕裝疾行,給敵以突然致命一擊。另一路運載輜重補給品,作為第二梯隊隨後跟進。建議表面上被採納了,挑選出1200名精兵,配備10門大炮組成快速部隊。但是「精兵」隊伍依然龐大而臃腫。撥給的212匹軍馬中,真正馱運軍用物資的只有12匹,其他統統載運軍官的私人物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