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明威 | 上頁 下頁
四四


  這本小說寫了18個月。在寫到小說的第35章,也即完稿前的兩個月時,他才開始考慮書名的問題,他曾想冠以「未被發現的國家」,但不滿意。他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翻閱了《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書名。

  後來他又翻閱《牛津英語散文集》,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的一段話引起他的注意,它說明了人類相互依存的道理:

  「人,不可能像是一座孤島,孑然獨立。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走崖岸邊的一塊石頭,那麼大陸就會減少一部分。我同整個人類是一體的,個別人的死亡,也使我減少一部分。因此任何時候你都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別人,也是為你而敲響。」

  海明威很高興,他發現約翰·鄧恩這一段話的意思正好切中他即將寫完的長篇小說的主題——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卻也促使人們覺醒並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喪鐘為誰而鳴」!

  就用它作為小說的名稱,沒有更好更合適的了!它有詩意,有哲理,有鮮明的形象,有無窮的意味。

  這部新作寫完的第二天,海明威就把它裝進公文包,從古巴啟程前往紐約。他在紐約住下,斯克裡布納出版公司送來清樣後,他連續96小時不停地校改,然後才用他那有力而審慎的手筆簽名付印。

  《喪鐘為誰而鳴》1940年底出版。它描寫了主人公喬丹為炸毀一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鐵橋,深入敵後,在一支遊擊隊裡三天三夜的活動,反映了國際縱隊戰士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一個側面,歌頌了反法西斯戰士的英勇獻身精神。幾乎與此同時,海明威與波林的婚約解除,離婚以他遺棄妻子為由而在基韋斯特得到終判。

  三個星期以後,海明威與瑪瑟舉行了一個小型的世俗婚禮。再婚者沒有資格進教堂。瑪瑟從初識海明威到取代波林而成為他的正式妻子,恰如波林當年取代哈德莉一樣歷時三年。

  2.衝突與和諧

  海明威把《喪鐘為誰而鳴》獻給了瑪瑟。

  18個月的辛勞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評論界對《喪鐘為誰而鳴》的反應使海明威得意洋洋。

  多納爾德·阿丹斯說,這本小說是海明威寫作以來,內容最深刻、最真實的作品,特別是愛情描寫的技巧遠遠超過《永別了,武器》,堪稱美國的最佳小說。鮑勃·謝寫撰文稱它是一部罕見的書,不但充滿活力,堅持精神,也有優雅動人之處,在多方面表現出作者的獨創性。

  最使海明威高興的是約翰·張伯倫的讚賞:「這本小說的質量,簡直可以與上等白蘭地媲美。」海明威知道白蘭地是何等的誘人,他喜歡這種活生生的、老朋友式的誇獎,雖然不得要領,卻使人家暢飲美酒一樣暈乎舒服。

  這本小說的銷路出奇的好,斯布裡布納出版公司一下就印了16萬冊,曼斯書刊聯售機構馬上又同海明威簽了一個要出20萬冊的合同。

  好萊塢用13.6萬美元買下了它的電影版權。

  海明威感到心滿意足,他還從來沒有哪本書有如此大的銷量和如此高的報酬。他正需要錢用,他歷來開支大,加上婚變期間波林又在經濟問題上製造這樣那樣的麻煩,他欠了不少債,這下可憂慮全消了。

  海明威與瑪瑟在芬卡新居裡度過了他們婚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新居被稱為「瞭望田莊」,它將成為海明威永久性的居地,但不是瑪瑟永久性的家。五年以後,這裡的女主人換成了瑪麗。

  瑪瑟是個不願意仰起頭去看海明威的妻子,是個不甘於當家庭主婦的女性。她有著與海明威相似的追求,要做有名的記者與有名的作家。她年紀輕輕,已出了幾本小說。作為記者,她擁有比海明威更多的政治敏感和熱情,她關於時局的評論,使海明威也由衷讚賞。

  他們第一次到西班牙時,同行的戰地記者就覺得瑪瑟喜歡捉弄大名鼎鼎的海明威。

  瑪瑟領著她母親與海明威在芬卡第一次見面時,海明威跟一個朋友到酒吧間聊天去了,忘記了約見的時間,害得老太太等了許久。而且老太太來得不巧,正是海明威發誓不寫完《喪鐘為誰而鳴》就不去理髮的時候,儀容自然很不禮貌。瑪瑟為此大發脾氣。

  最使海明威惱怒的恐怕是他們四年以後的一次「交火」。那是在二戰中的法國,他們坐著朋友朗哈姆的車去美軍駐地採訪。路上,他們第一次目睹德國的新式武器V型火箭,在高空中劃出一條長長的白帶。瑪瑟立即把目擊的時間和地點記下來,並用鉛筆指指點點地說:

  「請記住,海明威,V型火箭是我發現的,不是你發現的,所以應由我來報道。」

  海明威表情冷漠,一言未發。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他們共同生活的五年中絡繹不絕。

  而海明威呢?他有一個經常把自己家裡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只籠而統之地作個男女之別的性格。經常評論他作品的愛德蒙·威爾遜在《海明威的道德標準》一文說,海明威似乎有一種同婦女相對抗的情緒,他那若隱若現的害怕女人超過男人的恐懼感使他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寫了一個女主人公瑪麗亞。對此,海明威並不惱怒,甚至「還欽佩他自己的高明」。

  瑪瑟對釣魚、打獵都不感興趣,海明威愛之如命的酒,她望而生厭,她不喜歡在「瞭望田莊」過安閒舒適的日子,卻熱衷於到二次大戰的各個戰區去採訪,而且不必要與海明威同行。

  他們的朋友說過一句精闢的話:「瑪瑟的聰明與資質經常同海明威的天才和天性發生衝突。」

  海明威與瑪瑟的婚姻註定不能長治久安。

  但是,眼下正是新婚燕爾,他們在「瞭望田莊」的第一個聖誕節過得溫馨而浪漫。而且他們正在籌劃一次轟轟烈烈的行動——到遠東戰區,到中國戰場去採訪,去繼續度他們的新婚蜜月。

  到東方去,這是海明威19歲的時候就有過的夢想,他的叔叔曾在中國的山西行醫,還到拉薩見識過藏傳佛教的隆重慶典,童年的海明威就聽叔叔描繪過遙遠而神奇的東方。

  在想去東方的問題上,瑪瑟與海明威倒是毫無分歧。她向柯裡爾報社提出,派她到中國採訪正在進行的戰爭。報社欣然同意。海明威則接受了《午報》主編英格蘇爾與他訂立的協議,帶著美國人所關心的問題,去考察中日戰爭的現狀,去看看美國與日本的衝突是否可以避免。此時,日本已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並對東南亞各國造成巨大威脅,德國則攻陷了大半個歐洲,正蓄謀對蘇聯發動進攻,美國雖然尚未參戰,面臨的形勢也十分緊張。中日戰爭和日本的下一步動向既關係到美國的利益也關係到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的全域。有戰略家頭腦的海明威當然是十分關注的。

  他不熱衷於政治,卻很關心作為政治鬥爭最高形式的戰爭。他早已不是19歲時那個滿腦子好奇和發熱的愣頭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