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明威 | 上頁 下頁 |
三八 |
|
在《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海明威充分利用了他在非洲打野牛和獅子的經歷和內心體驗,又將現實生活與硬漢子精神糅合在一起,強調了「勇氣」問題。 小說的主人公麥康伯是個很有錢的運動員,但生性怯懦,精神軟弱。他的妻子瑪戈很迷人,但內心陰險,她本來不愛麥康伯,只是貪戀他的財產才與他結婚。婚後同他貌合神離,用種種詭計把他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 他們夫婦到非洲去狩獵,請了一個叫威爾遜的英國人當嚮導和陪獵。瑪戈與威爾遜私通,不僅不回避丈夫,而且欺他軟弱,故意在他面前賣弄自己的無恥。麥康伯發現妻子不貞,卻又無力制服她,心中非常痛苦。有一次打獅子,麥康伯在受傷的獅子面前嚇得魂不附體,狼狽而逃。事後他感到很羞恥。 第二天,他們三人一起追趕一頭野牛,那野牛被射中後突然向麥康伯撲來。這時麥康伯面對死亡,反倒變得無所畏懼,繼續開槍射擊,終於將猛撲過來的野牛擊斃。麥康伯發現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強者,因此感到了幸福。 可是他的幸福是短暫的。瑪戈發現丈夫堅強勇敢起來,為此擔心自己的權勢將受到威脅,不能再控制住丈夫,於是開槍把麥康伯打死。 《乞力馬紮羅山的雪》描寫作家哈利在非洲生毒疽而氣息奄奄的時候,對自己一生經歷的回憶。其中隱含著「作家去掙錢是危險的」這一思想。哈利由於被金錢引誘,一生無所作為,因此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 海明威曾談到過這篇小說的構思緣起,說他剛從非洲打獵回來時,一個很有錢的女人曾請他到茶館裡喝茶,並主動提出她願意出錢支持他再次到非洲旅行,條件是他們必須帶她一同去。 海明威沒有接受這份盛情,但後來常常就這件事往深裡想,設想如果自己答應了那個闊婦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 小說中的哈利,便是他這種思索的產物。某種意義上說,海明威是要用氣息奄奄的哈利來影射自己,如果那位闊婦人的金錢和庸俗生活使他上了鉤,那他就會落得哈利那樣的結局。 這個小說中也隱含著海明威對波林的不滿,埋怨波林用金錢銷蝕了他的創作力,把為他營造了基韋斯特那個安樂窩的妻子稱為「富人」,正是這份安樂使他沒能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乞力馬紮羅山的雪》內容相當豐富。海明威說他把足以寫成四篇小說的素材集中寫到這篇裡去了:「我把全部真實的材料都用到這篇文章裡,其內容的豐富是任何一個短篇小說所沒有的。」 這兩個短篇小說相當典型地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在《死於午後》中,首次提到「冰山原理」。他說:「如果一位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感覺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後來作過更精當的概括:「我總是試圖根據冰山原理去寫作。寫顯現出來的那一部分,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省略掉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只會使你的冰山深厚起來。但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為他不知道它,那麼在小說裡就有破綻了。」 研究海明威的英國批評家貝茨對「冰山原理」做過這樣的描述:「海明威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對象之間,對象與讀者之間的直接相通,使人產生光鮮如畫的感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他還原了基本枝幹的清爽面目。他刪去了解釋、探討,甚至於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聖、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後,通過疏疏落落,經過了錘煉的文字,眼前才豁然開朗,能有所見。」 「冰山原理」就是用簡潔而鮮明生動的語言、形象,傳達出深厚豐富的意味和思想感情,用可感的「八分之一」表現可思可悟的八分之七。 《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馬紮羅山的雪》都有這樣的特徵,人物、事件、情節都很單純,而內涵卻極為深廣,耐人尋味。 海明威在基韋斯特過著寫作和釣魚、打獵的生活時,歐美國家正遭受著經濟危機的衝擊。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蓬勃開展,左翼文學有了很大發展。 海明威的創作也隨之發生變化,由回避社會矛盾而開始接觸社會矛盾。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30年代中期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 故事發生在30年代前半期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古巴的哈瓦那和墨西哥灣的海面上。主人公哈利·摩根是個漁夫,他有一條摩托艇,專門租給有錢的旅遊者到海上釣魚。但是由於經濟蕭條,到這裡來的旅遊者越來越少,摩根找不到雇主,而且沒有漁具,不能靠捕魚為生。他還要養活妻子兒女一大家子人,因此不得不另尋謀生之路,鋌而走險,去搞走私活動。 在一次私運烈酒的行動中,他同海岸警備隊遭遇,被打斷一隻胳膊,而且失去了賴以求生的摩托艇。 饑餓的威脅迫使摩根進一步冒險。他又私運中國苦力,殺死了人販子賽德,最後駕船運送古巴「革命者」時,企圖佔有他們從銀行搶來的巨額錢款,同他們相互開槍射擊,中彈而死。 摩根是個「沒有者」,本想靠誠實的勞動來生活,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卻做不到這一點。他問自己:「為什麼人們不能體面和誠實地生活,不能靠體面和誠實勞動賺錢糊口?」他回答不出這個問題。 他只知道,他和他的家庭需要吃飯。「我不能讓我的孩子餓斷肚腸。我不知道誰制訂法律,不過我知道沒有叫人挨餓的法律。」 迫使摩根走上犯罪道路並且使他毀滅的是剝奪了他的勞動權和生存權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有產階級。 小說揭示了「有者」和「沒有者」之間的對立。小說中對「有者」世界的描寫表明:資產階級是真正的罪犯,他們對勞動者進行瘋狂的掠奪,使他們處於極端貧困的狀態中。 但海明威無法解決「有者」和「沒有者」之間的矛盾。摩根對一個古巴人說他曾經數次參加罷工,但他並沒有顯示出現代產業工人的品質。他聽到古巴人談論革命,心中暗想:「革命跟我有什麼關係?我要向他的革命吐唾沫。」 摩根僅僅停留在對富人的憎恨和孤軍奮戰上,他沒有能力對抗他生存的那個社會人吃人的法則。相反,他還屈從這條法則,也企圖靠犧牲別人使自己富裕起來。他只相信自己,只依靠自己。為了取得生存權,他不憐惜自己,也不憐惜別人。 摩根同海明威筆下的很多人物一樣,是個單槍匹馬的個人主義英雄。 海明威在這部小說中表現了個人主義反抗的破產。摩根臨死前在昏迷狀態中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